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寻隐者不遇》分析
整首诗歌似乎要言传的就是贾岛去见隐居山林的朋友,没见着,朋友看家的童仆告诉贾岛师傅去山里采药去了,山里雾大,不知道是在山的哪一个位置。总之,贾岛跟朋友没见成面。但这层意思我们不去读他的诗歌,从题目上就能知道。如果他的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言传题目标明的这层意思,那我们去读它,无疑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不去读都知道了,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呢?
既然我们说他的这首诗歌目的不是为了言传寻隐者不遇,那它的目的是什么?或者颠过来问,它有目的吗?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发现,贾岛的这首诗歌,每一个字词取的都是表面意思,松下问童子就是松下问童子,没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确切到了极点。什么言下之意言外之意,均不在贾岛的考虑范畴。换句话说,贾岛没有给予我们任何暗示,提供一个可供我们意会的文本。
既非言传又不可意会,那这首诗到底成功在哪方面呢?我们来看他的全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整首诗歌涉及到的人有三:贾岛,童子,隐者。涉及到的物也有三:松树,山,云。松树为背景,山和与云为前景。采药属于隐者要去做的事情,不为我们所见。正因为他去采药,才导致贾岛没遇上他。一个不在场的隐者,通过在松树下问答的贾岛和童子,切身体会到的事(采药)和物(山和云),带给了我们比在场还要强烈的感受。但还没有完,假如我们站在隐者的角度来考虑,还存在着一种情况,隐者可能根本就没找什么药(当初进山告诉童子要去山里找药,只是当初进山的想法或理由),而是翻过贾岛和童子眼见的这匹山,从另外一条路上去了别的地方。完全有这种可能。
归结起来,我觉得贾岛的这首诗歌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设置了一个不在场的隐者,然后通过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转换,使我们能直接把自己抛入他的文本空间,就在那里去看见和体会。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