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物有所值/陈让

苏非舒对诗歌总有一股认真到极致的行为,让人激赏。之前北京第三极书店诗歌朗诵诗会上他去掉重重冗繁衣饰来呈现摒弃了粉饰的文字物性:直接、简单、具体、 准确。现在他则于798艺术区的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论斤卖他的诗歌作品《喇嘛庄》。总重量为一吨,单价是100元/斤,他以为“你可以随机拿一叠称重 量,无头无尾,完全打破诗歌的传统阅读方式”。如此对诗歌艺术的良苦用心却常有人简单粗暴地仅当作行为艺术,而忽略了行为本身在诗歌史上的重量。媒体上常 有庸人利用手中的话语权颐指气使,将他对中国诗歌报有的希冀指责为对诗歌的亵渎和自身的炒作,实则一种盲目又自以为是的排斥。你们大可哗然,但请注意,你 们和苏非舒不是一个重量级。

你们疑惑一吨诗的艺术价值在哪里?我来告诉你们,苏非舒他是以个人严肃的天真扶正消费时代里社会价值的天平,去他妈的什么文学已是、诗歌已死。他的天真是 行为的单纯,他的严肃在于目的的端正,他的一吨诗乃是呈现一座活生生的单纯物的场域。百元一斤购来的不是白纸黑字死了的风景,而是从芜杂世俗生活中析离的 直接、简单、具体、准确;是字里行间生动的喇嘛庄、在喇嘛庄间日常生活着的风物和风物的日常生活;是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的大世界。价值是 因物品的稀有而产生的,价值量的大小也取决于物品的稀有程序。如今呈现在你们面前的自然物《喇嘛庄》足够更新你们的耳目,解放你们僵化芜杂的思维。苏非舒 艺术价值乃是构建了物有所值的文化资本——物文化。人可在其直接、简单、具体、准确的包容中乐天知命地过生活。与物亲近的喇叭庄我没去过,我知道或迟或早 要去感受这份梭罗式的简单和安静。喇嘛庄呈现给我的是国际机场很近,经常会有那么一架两架飞机大喊大叫着从我们头顶飞过。我先是听到飞机的响声,我抬头看 到飞机正从院子的正上方过去,后面拖着长长的白烟,有些烟落到远处的树林后面。

你们也可疑惑诗歌按斤来卖的方式,乃至一百元一斤物有所值么。可以说,鲍德里亚所言的“消费社会”已然不知不觉地来临了。诗歌按斤来买没什么荒诞,荒诞的 是这个大众愚乐的时代。在一个全民狂欢,大众愚乐的时代下,唱歌看电影人体宴,吃喝嫖赌动辄上万都可以。较于这类视听感官消费,难道我们的精神消费反而要 等而下之。在丰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中,人类有充分的空间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和对人生理想的向往。从最基本的生存消费到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一吨诗《喇嘛庄》艺术性本身有传统根基:清新自然的美感,而作者苏非舒本人更是天真和认真到极致的人,长诗《喇嘛庄》定是严谨的创作。消费社会是最会利用 资本力量,此次一吨诗的行为无疑是极佳的策划,消费文化不是简单的大众愚乐狂欢,何来一斤诗歌按百元称算的买卖不可。苏菲舒极有创意地将这首长诗印在纸 上,重复印刷,所有纸张总重为1吨,不装订,没有封面,随机阅读,自成诗体。这本就是自在自得的魏晋风范。所以,对于一吨诗买卖的进行,苏非舒你大可姜太 公钓鱼,让该来的人不请自到。每一个来者都需要具备格物的精神,如此他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细小路径得以进入极大的,更准确的世界。先人孔夫子说朝闻道,夕 可死。物超所值,甚至一斤百元太少。而有幸亲近《喇嘛庄》的人自然不会糊涂得用老花镜隔绝万物。

2007年5月28日星期一

南方草木状/苏非舒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论语·阳货》

卷上:草类

一章、芭蕉

芭蕉的茎高可到3~4米,不分枝,丛生。叶大,高可达3米,宽约40厘米,呈长椭圆形,中间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各有平行脉,蕉叶的表面显浅绿色,叶背粉白色。到了夏天,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大型花。芭蕉原产地在东亚热带,耐寒力差,茎分株生长能力强,适应性较强,生长较快。当秋末蕉叶凋萎,应剪去枯叶,再埋土护根。到了次年4月份,当根上长出许多幼株时,可以再分株栽植。平时不用特别细心管理。芭蕉最合适栽在院子的一角,或者窗前墙边。不合适成排栽植,应该分开或几株一起栽植。

二章、稗草

稗草又叫稗子。是为害水稻的杂草。世界上每个温暖地区都有分布,中国各地都有。株高一般在50130厘米之间。须根很多,茎丛生,光滑无毛。叶片的主脉非常明显,叶鞘光滑柔软,没有叶舌及叶耳,是与水稻的主要区别。花是圆锥形,小穗集中在穗轴的一边,果实是椭圆形、骨质、有光泽。稗子适应性强,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既能生长在浅水中又较耐旱,并耐酸碱。繁殖力非常强,由于根系庞大,吸收肥水能力强,植株也高于水稻,从而影响水稻的增产。

三章、荸荠

荸荠又叫马蹄、地栗。以球茎当蔬菜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它的植物性状及栽培法都有详细描述。中国长江以南各省都普遍栽培。特别是广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苏高邮和福建福州为著名产地。荸荠用球茎繁殖。萌发后,先形成短缩茎,顶芽和侧芽向上生长的绿色叶状茎细长而直立。叶片退化成膜片状,附生在叶状茎的根部以及球茎上部,光合作用靠绿色的叶状茎完成。花穗状,小花呈螺旋状附生。荸荠球茎可生吃或熟食。也能加工成罐头或作为提取淀粉的原料。中医药学认为有止渴、消食、解热的功能。

四章、蓖麻
蓖麻的原产地在非洲东部,后经亚洲传入美洲,再传至欧洲。中国蓖麻引自印度,华北、东北最多,西北和华东次之,其他为零星种植。热带地区有半野生的多年生蓖麻。蓖麻栽培种有油用和油药用两种类型。蓖麻根系发达,入土深。茎柔韧,中空,节节分枝,分枝多少因品种、密度而不同。多年生蓖麻植株高达 5米以上。茎、叶绿色或紫红色。花单性,穗轴上部生雌花,花柱红色,下部为雄花。偶尔有两性花混合排列或只有单生雌性花的植株。果实一般为3室,每室1粒种子。壳光滑、硬脆,有浅花纹,红或黑褐色。蓖麻在中国北方于冬前深耕,成片种植。南方利用隙地种植。蓖麻油为重要工业用油,并是高级润滑油原料。还可作药剂,有缓泻作用。

五章、菠菜
菠菜又叫菠薐、波斯草。以菜叶和嫩茎供食用。原产地在伊朗,2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后来传到北非,由摩尔人传到西欧西班牙等国家。中国到唐朝时就已经有菠菜的栽培。菠菜主根发达,肉质根红色,味甜可食用。菠菜是耐寒性蔬菜,长日照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需求较大,对土壤要求不是很严格。春秋两季都可以播种。一般以秋季播种为主,生长期约为60天。中国北方也有冬季播种、来春收获的,俗称埋头菠菜。菠菜的茎叶柔软滑嫩、味美色鲜。除可以鲜菜食用外,还可脱水制干和速冻。

六章、薄荷
薄荷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中国是薄荷油、薄荷脑的主要输出国之一。薄荷的茎高一般3060厘米。薄荷叶为单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边缘为粗锯齿,表面有轻微的柔毛,闻有清凉香气。秋季开紫色、淡红或白色花朵。薄荷虽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但以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和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为合适。薄荷茎叶中含有薄荷油,亦称薄荷原油,薄荷油经过分馏冷冻、结晶,可提取薄荷脑。薄荷油、薄荷脑可配制清凉油等夏季用药品,也是食品、化妆品的香料。薄荷茎、叶入药有祛风散热、止痛、健胃和祛痰的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七章、菖蒲
菖蒲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广布世界温带、亚热带地区。生于池塘、湖泊岸边浅水处,沼泽地等。冬季以地下茎潜入泥中越冬。全株有特殊香气。根状茎横走,粗壮,稍扁,上面生有很多须根。叶基生,叶片剑状线形,长50~120厘米,或更长,中部宽1~3厘米。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有益智宽胸、耳聪目明、去湿解毒之效。菖蒲叶丛翠绿,具有香气,适宜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全株芳香,可用作香料及驱蚊虫;茎、叶可入药。

八章、莼菜
莼菜又叫马蹄草、水案板。根为须状,簇生于茎节两侧,嫩根白色,老根紫黑色。茎分两种,为地下匍匐茎和水中茎,地下匍匐茎黄白色,长短不一,茎伸长生长时,各叶腋分别抽生水中茎,水中茎基部又抽生新的水中茎,以此类推。莼菜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亚洲其他地区、澳洲、非洲、北美等地区也有分布。主要种类有绿叶类型和红叶类型。莼菜喜在温暖、湿润、光线充足、水质清洁的缓流湖水中生长。莼菜叶形美观,叶色有红有绿,既可作观赏用。莼菜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高;除供食用外,还可调治高血压,并有防癌和抗癌作用。

九章、蚕豆
蚕豆又叫胡豆、佛豆、川豆等。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蚕豆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南亚和北非。中国蚕豆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国以四川种植最多,次为云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青海等省。蚕豆株高30180厘米。茎直立,四棱,中空,四角上的维管束较大。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花蝶形。荚果,种子扁平,略呈矩圆形或近于球形。蚕豆为长日照作物。需水量较大,但土壤过湿容易生立枯病和锈病。蚕豆可单作或间、套作,忌连作。可点播、条播或撒播。可食用,也可制酱、酱油、粉丝、粉皮和作蔬菜。还可作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种植。

十章、大麻
大麻又叫线麻、白麻。古代叫汉麻、火麻、枲、苴。大麻是一种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中国古书中对大麻很早就有记载,《尔雅》中已鉴别出大麻的雌、雄株,分别命名为苴和枲。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物证明,公元前4000~前3000年就已利用大麻纤维织布。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大麻的起源中心;但也有人认为原产地在中亚细亚、喜马拉雅山和西伯利亚中间地带。大麻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栽培面积以中国最多,前苏联次之。印度以药用栽培为主。中国依生育期的长短分为早熟与晚熟两个类型。茎高 24 米。挺直,下部圆形,上部多四棱形,有纵凹沟纹,绿色、淡红或紫色,被腺毛。大麻纤维白色或黄色,有光泽,质地强韧,柔软性不及亚麻、苎麻。中国多用来制作绳索、麻线或制造高级香烟纸和钞票纸。种子可入药,称火麻仁,有滋润、止痛功效。油可供食用、工业用,油粕可作饲料。大麻的一个变种(又称印度大麻),雌株花枝的顶端、叶、种子及茎中含大麻脂,经切碎、干燥制成卷烟吸用或咀嚼、鼻吸、吞服,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轻微的欣快感,继之倦睡。急性中毒可引起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等的反应的精神症状。经常使用可成上瘾。

十一章、甘草
甘草的茎带木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8对,卵圆形,先端尖或钝。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有5齿;花冠紫红或紫蓝色,旗瓣卵圆形,有短柄,翼瓣和龙骨瓣,均具长柄。荚果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外面密布褐色细刺。根及根状茎粗大,圆柱形,剥去外皮呈黄色性平、味甘。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及缓急止痛之功效。也可用作烟草加料剂及蜜饯、糖果的香料。

十二章、甘蓝
甘蓝包括结球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青花菜、羽衣甘蓝。甘蓝类蔬菜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甘蓝演化而来。广泛栽培的主要是结球甘蓝和花椰菜。甘蓝根为直根系,多分枝。茎在开花前为缩短茎,上面簇生许多叶片,不向内弯曲,呈莲座状,称莲座叶或外叶;多数为绿色或灰绿色,少数紫红色;近圆形或倒卵圆形。叶面光滑无毛,有蜡粉;少数品种叶面绉缩,称绉叶甘蓝。结球甘蓝又称洋白菜、卷心菜、包心菜。喜冷凉气候,比较湿润的栽培环境对生长有利。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生长、发育。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但以含有机质较多的壤土为好。除作蔬菜食用外,外叶是良好的饲料。

十三章、甘蔗
甘蔗为主要糖料作物。世界食糖产量中,蔗糖约占60%。甘蔗是异源多倍体的杂合体,有3个野生种和3个原始栽培种,现在生产上用的多为杂交种。甘蔗主产国有巴西、印度、古巴、澳大利亚、墨西哥、中国、菲律宾、南非、泰国、美国、阿根廷、多米尼加和印度尼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江西、浙江、湖南、贵州等省(自治区)。栽培用甘蔗为须根系。茎高0.56米,由节间和节以及节上的芽和根点组成。节和节间分界处有一明显生长环,为分生组织。茎内主要是维管束和薄壁细胞,蔗糖贮于薄壁细胞的液泡内。叶有叶片和叶鞘,每节一叶,互生。复总状花序,每个花轴节上着生2个小穗,一有柄,一无柄。甘蔗喜光、喜热,生长的有效温度为30℃。甘蔗含糖量高,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茎渣是很好的能源,还可作饲料,造纸,制纤维板、人造棉、尼龙丝等。叶、梢可作饲料和编织材料。

十四章、胡萝卜
胡萝卜是以肉质根作蔬菜食用。原产地在亚洲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胡萝卜为三回羽状全裂叶,丛生于短缩茎上。顶端各生一个复伞形花序。异花传粉。双悬果,肉质根有长筒、短筒、长圆锥及短圆锥等不同形状,黄、橙、橙红、紫等不同颜色。胡萝卜属半耐寒性、长日照植物,喜冷凉气候。中国多于夏、秋季播种。胡萝卜营养丰富。有治疗夜盲症、保护呼吸道和促进儿童生长等功能。生食或熟食均可。还可腌制、酱渍、制干或作饲料。

十五章、含羞草

含羞草又叫知羞草,株高一般为2060厘米,全株具有刚毛和皮刺。回羽状复叶,总叶柄长34厘米,小叶长圆形。头状花序腋生,花小,花冠4裂,淡红色,花期710月。荚果,种子宽卵圆形。原产地在美洲热带,现广布于各热带地区,中国南方有大量野生分布。北方多盆栽作观赏植物,含羞草小叶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轻轻触动即可闭合,58分钟后又可慢慢恢复原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上生长良好。

十六章、辣椒
辣椒原产地在南美秘鲁,在墨西哥驯化为栽培种,15世纪传入欧洲,明朝时候传入中国。现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辣椒根系不发达,茎直立,高30150厘米。单叶互生。自花传粉。辣椒喜温,不耐霜冻。温度适宜时不论日照长短花芽都可分化。植株叶小、开展度不大,适宜丛植和密植。对土壤适应性广,耐旱耐瘠力较强。果实成熟时有明显色素变化,供食用。

十七章、兰花
兰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区。喜生于林下略荫蔽但排水良好的地方。中国最早从宋朝开始就有相当广泛的栽培,并有专著。兰花是中国知名的花卉,庭园间广为栽培。叶多半青翠挺拔,带形或剑形,聚生于缩短的假鳞茎上。花葶短或修长,直立或略外弯。花的色泽多在白色至红紫色之间,纯白色的称素心兰,较为名贵。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品种极多,体态、花色、香气都各不相同。

十八章、藜
藜又叫灰菜、落藜。是为害麦类、蔬菜等作物的杂草。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中国各地普遍都有。株高20150厘米。茎多分枝,具棱;叶互生,多为卵状菱形,边缘具波状齿,背面灰绿或紫色,被粉粒;花黄绿色,簇生呈圆锥花序。种子黑色有光泽,双凸镜形。藜为春性杂草,适应性强,耐酸碱,适于肥沃而疏松土壤。有春、秋2次萌发高峰。夏、秋开花,单株结实数千至3万余粒,种子随熟随落,在土中可存活540年。根系摄取养分和水分能力强。可用水旱轮作并配合在苗前施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等方法防治。

十九章、莲
莲又叫荷花、荷、水芙蓉等。莲原来是指果实,也叫莲蓬;后来花、果实都泛称为莲。其地下茎的肥大部分称藕。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武汉、杭州等地的品种最多。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忌涨落悬殊和风浪较大的流水,水深一般不宜超过1.5米。生长季要求日照充足,不宜长期在室内栽培。莲子寿命特别长,千年古莲子仍能萌发新株。莲以分株繁殖较常用,也可播种繁殖。合适在春季转暖后进行。砌池植莲,并依水建立桥、榭,构成观荷景区,是中国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各地名胜风景都广泛应用。也适用于点缀庭园水面,净化水体,或作盆栽。藕和莲子营养丰富,生食、熟食都可以。藕可加工成藕粉、蜜饯等。莲子有安神作用,常作汤羹或蜜饯,为中国民间滋补佳品。荷花花瓣、嫩叶可佐食。莲各部分均可入药。

二十章、芦苇
芦苇古代叫芦、苇、蒹葭。可用以保土固堤,并可作造纸、人造纤维的原料。生态适应性广,中国及世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芦苇的形态变异较大。一般具有发达的根状茎。地上茎高13米。粗细随生长条件而异。叶互生,带状,宽13.5厘米。复圆锥花序。适宜肥沃潮湿的环境条件。通常成片生于池沼、河旁、湖边,常形成芦苇荡。繁殖能力强,常用根状茎繁殖,也可用芦秆和种子繁殖。芦苇是优良的造纸原料,还可用以制人造棉及人造丝。芦秆可用来盖建茅屋,又可编织芦席、芦帘及其他用具。根状茎在中医学上称芦根,为清热利尿药。种植芦苇除可以固堤外,还有改良盐碱土及净化污水的作用。

二十一章、萝卜
萝卜在世界各地都有。中亚山地、地中海沿岸和中国南部为主要起源地。肉质根由直根和胚轴发育而成,直根比例大的为长形品种;直根比例小的为圆形品种。表皮有白、绿、粉红、紫红、黑等色。肉质白、绿或紫红。叶羽状分裂或矩圆披针形,丛生于短茎上。总状花序,异花传粉。角果。种子浅黄到暗褐色。按季节可分春、秋、夏萝卜和四季萝卜。属半耐寒性的长日照作物,喜冷凉。适应各种土壤,以砂壤土最佳。秋季露地栽培为主。种子直播。中小型品种撒播;大型品种宜条播或穴播。可生食、作蔬菜或加工腌制。根、叶可作饲料和绿肥。种子可入药,对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球菌有抑制功能。

二十二章、魔芋
魔芋古代叫蒟蒻。以地下的球茎供食用。原产地在东半球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林地区。中国西南、华南、台湾等地栽培较多。魔芋球茎为扁球形,含有毒生物碱,不能生食,经煮后,则无毒。叶片深绿色,二歧分裂。从球茎的节上发出肉质不定根,上具纤维状侧根及根毛,为吸收器官。花为肉穗花序,能结浆果及“种子”。两年生以上植株可能开花,但一般一棵植株当年若开花,则不长叶;长叶,则不开花。魔芋喜温暖湿润,在年平均温度1420℃、无霜期240天以上的地区均能种植。适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耐荫,多种在房前屋后、疏林下、林缘或溪旁沟口的平缓坡地。产区大面积栽培时多与玉米间作。魔芋的淀粉可加工成魔芋豆腐。鲜球茎中所含有毒生物碱,医药上外用,有解毒消肿功能。

二十三章、南瓜
南瓜起源于美洲,2000年前已有栽培。栽培南瓜分为中国南瓜、笋瓜、西葫芦3个品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和中国各地。南瓜根系强大,主根深,侧根多,分布广。茎蔓性,西葫芦则多为直立型。雌雄异花同株,瓠果。有扁圆、球圆和长棒等形状,大小不一。南瓜属喜温植物,3种南瓜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均属短日照植物。中国南瓜和笋瓜可用支架栽培。中国南瓜成熟瓠果除作菜肴外,还可作糕点馅料。也可用作优良饲料。西葫芦多以嫩果供食用。笋瓜除作蔬菜或饲料用外,还有专供观赏用的品种。

二十四章、苘麻
苘麻又叫青麻、古名褧等。世界主产国有中国、前苏联、蒙古等。中国长江流域至黑龙江都有种植,产量居世界首位。苘麻茎直立,高1.54.5米,粗12.5厘米,绿、紫或淡红色。叶圆或心脏形,花黄色。蒴果磨盘形,种子肾形。苘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苗期较耐寒。南种北植增产。当麻株半花半果,茎由绿转黄绿时收获产量高、品质好。纤维黄白或银白色,有光泽,耐盐、耐水浸。用作船舶和养殖海带用绳索的原料和织麻袋。

二十五章、芹菜
芹菜又叫旱芹、药芹。以叶柄作为蔬菜食用。原产地中海沿岸的沼泽地带。《齐民要术》有关于芹菜栽培技术的记载,所指多属水芹。直至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才有旱芹和水芹之分。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芹菜株高6090厘米,侧根发达,多分布在土壤表层,叶着生在短缩茎上,叶柄基部有分生组织,能逐渐伸长。茎绿、浅绿或白色,少数品种并带有紫色。叶为二回羽状全裂叶,有光泽,也可食用。复伞形花序。芹菜为半耐寒性蔬菜,不喜高温。营养生长期不耐强光。喜湿润,耐旱力弱,在轻质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多行育苗移栽。但也有直播的。中国各地都在春、夏至秋季播种育苗。芹菜除作蔬菜外,中医学上有止血、益气、利尿、降血压等功能。

二十六章、水葱
水葱又叫管子草、莞蒲、冲天草。株高12米,茎杆高大通直,很像我们食用的大葱,但不能食用。杆呈圆柱状,中空。根状茎粗壮而匍匐,须根很多。水葱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各省。朝鲜、日本、澳洲、美洲也有分布。水葱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需阳光。自然生长在池塘、湖泊边的浅水处、稻田的水沟中。水葱可露地种植,也可盆栽。可用播种、分株方法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栽种初期宜浅水,以利提高水温促进萌发。水葱在水景园中主要做后景材料。茎秆可作插花线条材料,也用作造纸或编织草席、草包材料。

二十七章、山药
山药又叫薯蓣、白苕、大薯。缠绕形茎蔓呈紫绿色。多为单叶,互生或对生。叶腋生铃状块茎(山药豆)是贮藏器官,可供食用和繁殖用。单性花,雌雄异株。蒴果。中国栽培的有山药、参薯两个种。按块茎形状可分为长形种、扁形种、块状种。山药要求温暖潮湿气候,不耐霜冻,要求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肥沃的砂土或壤土。山药由于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成为中国大众化的滋补品,中医学上以干制品入药,具健脾、壮阳的功能。

二十八章、水仙
水仙原产地在北非、中欧和地中海沿岸。中国水仙系从地中海区域传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地区水仙驰名中外。水仙地下部分具肥大的鳞茎,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并有明显的颈部,外被不同深浅的褐色膜质鳞片。花黄色、白色或晕红色,侧向或下垂开放。水仙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尤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多雨的环境最适宜。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除重粘土及砂砾地之外,均可生长。往往以分生繁殖为主,将母球周围分生小球掰下作为种球,于秋季另行栽植。水仙适宜在室内案头、窗台点缀,并且是很好的地被花卉。水仙鳞茎可入药,花朵可提取香精。

二十九章、蒜

蒜原产地在中亚。中国栽培大蒜始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蒜株高60厘米以上 ,茎为叶鞘组成的假茎。鳞茎(蒜头)生于地下。伞形花序,位于总苞内。依鳞茎皮色分为紫皮蒜和白皮蒜;也可依蒜瓣大小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等类型。属耐寒长日照植物。如在黑暗条件下栽培,可长成黄色蒜苗,通称蒜黄。除鲜食外,鳞茎还可醋渍或糖渍、酱渍,也可干制成蒜粉和加工成脱水片。有调味及增进食欲之效。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可用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三十章、茼蒿
茼蒿又叫蓬蒿。原产地在中国。现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嫩茎、叶可供食用。性喜冷凉,不耐高温干旱,土壤以肥沃壤土为好。中国长江流域春、秋两季播种。华北则因主食嫩茎,多在早春播种,华南多在秋冬栽培。用其作蔬菜食用时有特殊清香味。

三十一章、蕹菜
蕹菜又叫空心菜。以绿叶和嫩茎供食用。原产中国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东南亚。华中、华东和西南各地普遍栽培。根系浅。茎蔓性,中空,绿色、浅绿色或带紫红色。可用扦插繁殖。叶互生。单生花或聚伞花序腋生、白色或带紫色。蒴果,卵形。性喜湿润、耐热,栽培方式为:旱地栽培、水田栽培或称浅水栽培、浮水栽培或称深水栽培。可作蔬菜食用,也可用作优质饲料。

三十二章、莴苣
莴苣以绿叶或肉质茎供食用。因其肉质茎肥嫩如笋,通称莴笋。莴苣叶和茎有淡绿、绿和紫红等色。根浅。圆锥形头状花序,花黄色、自花授粉。瘦果。黑褐色或银白色。性喜冷凉、较耐寒。一般按叶用和茎用分为两个类型,叶用莴苣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以春播和秋播为主,华南多在秋冬播种。茎用莴苣主要在春、秋栽培。莴苣素有苦味,具催眠镇痛作用。叶用莴苣多生食,故又称生菜,但也可熟食。茎用莴苣还可腌制或干制。

三十三章、西红柿
西红柿在热带为多年生。又叫番茄。原产地在秘鲁、厄瓜多尔等地。产量以美国最高,种植面积以前苏联最大,主产国还有中国、日本、埃及、墨西哥和意大利、西班牙等。株高60200厘米。根系发达,茎节易生不定根。茎蔓性或半直立;叶为不整齐分裂或羽状复叶,茎、叶表面被茸毛及能分泌浓气味汁液的腺毛。聚伞或总状花序。花黄色。浆果呈圆球、扁球、椭圆形及倒卵形。种子扁平卵圆形,表面有毛。喜温,不耐霜冻,对日照长短不敏感,温度适宜则四季均可栽培。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不耐涝。西红柿营养丰富。果实可作蔬菜或生食,可制番茄酱、番茄汁。种子可榨高级食用油。

三十四章、荇菜
荇菜也写作莕菜。又叫水荷叶、水镜草。原产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茎细长而多分枝,具不定根,沉水中,地下茎横生。叶卵状圆形,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下面带有紫色,叶柄长。伞房花序束生于叶腋,多花,花梗不等长,花杏黄色,花冠漏斗状。蒴果椭圆形,不开裂。种子多数圆形、扁平。常生长在池塘边缘。属浅水性植物,根入土。冬季入土根在水下可越冬。盆栽要入室内越冬。可用播种和扦插繁殖。

三十五章、芋
芋又叫芋艿、芋头。以球茎供食用。起源于印度和马来西亚、中国南部等亚洲热带地区。现在世界上的栽培面积以中国最大,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及台湾省,其次是长江及淮河流域。根为白色肉质纤维根,茎为地下球茎,叶互生,叶片大,多为盾状长心脏形。花为肉穗花序,栽培种很少开花。浆果。性喜高温多湿环境,不耐强烈日照及干旱。水芋多栽于水田、低洼地或水沟,旱芋多栽于土层深厚、湿润的土壤。生长期长,需肥量大。可作蔬菜,也可代粮,或晒成芋干食用。还可提取淀粉,作芋泥罐头。芋花柄和叶用芋的叶柄也可作蔬菜或饲料。

三十六章、洋葱
洋葱又叫葱头、圆葱。以鳞茎作蔬菜用。起源于亚洲西部阿富汗、伊朗至中亚一带。现以美国、日本、印度、中国栽培最多。株高80100厘米。根弦状,无主根。茎为麟茎盘。叶筒状,中空。性耐寒。按鳞茎形成所需日照长短分为短日型、长日型和中间型品种。对土壤要求不严。其用途除以新鲜鳞茎作蔬菜外,也可脱水加工。

三十七章、罂粟
罂粟原产地在欧洲南部及亚洲伊朗、土耳其等地。果中渗出的乳汁阴干后称鸦片。公元7世纪时由波斯(今伊朗)输入中国。中国药用罂粟在国家严格控制下栽种,鸦片仅仅作为麻醉药品。株高10015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有白粉。叶互生,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卵形,基部抱茎,边缘具不规则粗齿或羽状浅裂。夏季开花,花单生于枝顶,具长梗,花蕾常下垂。蒴果椭圆形或球形,成熟时黄褐色,孔裂。种子多数,细小、肾形、棕褐色。喜温暖气候,耐寒,怕涝,以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用种子繁殖。当果实充分成长而尚未成熟时用利刀浅割,待流出的乳汁稍凝固后,刮取涂于玻璃板上,收集阴干,即成鸦片。有镇痛、镇咳和止泻作用,但常用会成瘾。种子入药可治反胃、腹痛、泻痢、脱肛等症,并可榨油供食用及作绘图用油。果壳入药称罂粟壳或米壳,可治久咳、久泻、脘腹疼痛等症。

卷下:木类

一章、桉树
常绿乔木,树皮粗厚或者平滑而年年脱落。树叶有两种类型,幼态叶无柄而对生,成熟叶镰形或长圆形。有挥发性芳香油。花两性,萼管钟形与子房合生;花瓣与萼裂片连成帽状体;雄蕊多数,花药心形或肾形、直裂或孔开;花盘存在;子房下位,27室,胚珠多数。蒴果藏在壶形萼管内或突出萼管外;花盘在结实时形成果缘。种子多数,只有少数几个能育。桉树种类繁多,有522种和150个变种。多数原产澳大利亚,19世纪世界各地引种,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桉树木材性质多种多样,一般坚韧耐久,可供枕木、矿柱、桥梁、建筑、浆粕和人造板等用料;叶可提制精油,生产桉叶醇、柠檬醛等,在香料、医药工业上有广泛用途;许多桉树的皮、材、叶含单宁,可用于锅炉除垢和缓凝剂;此外桉树还是良好的薪炭材、蜜源植物和绿化及防护林用树种。

二章、柏树
柏科柏木属的一种。中国栽培柏木历史悠久,常见于庙宇陵园。木材为有脂材,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耐腐,可供建筑、车船和器具等用材。树高达30米。叶鳞片状,交互对生,叶背中部有腺点。雌雄同株,球果翌年成熟。种子微扁,两侧具窄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垂直分布主要在海拔300 1000米之间。柏树喜光,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1419℃,年平均降水量 1000 毫米以上。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石灰岩土或钙质紫色土生长最好。根据柏木心材、边材颜色深浅、材质好坏、加工难易而分为油柏、黄心柏和糠柏。在土层深厚的中性或微酸、微碱的紫色土上营造用材林,在干旱瘠薄土壤上营造以柏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造林前先整地。造林季节可选在45月或9 10月多雨时期。尽量造混交林。

三章、板栗
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本属植物分布于北半球的亚洲、欧洲 、美洲和非洲。其中主要栽培种还有欧洲栗和日本栗。板栗是中国栽培最早的果树之一,约已有20003000年的栽培历史。叶披针形或长圆形,叶缘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葇荑花序,成熟后总苞裂开,栗果脱落。坚果紫褐色,被黄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黄。果实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中国的板栗品种大体可分北方栗和南方栗两大类:北方栗坚果较小,果肉糯性,适于炒食,著名的品种有明栗、尖顶油栗、明拣栗等。南方栗坚果较大,果肉偏粳性,适宜于菜用,品种有九家种、魁栗、浅刺大板栗等。树性强健。根系发达,有菌根共生。较抗旱,耐瘠薄,宜于山地栽培。适合偏酸性土壤。多行实生播种,也可嫁接繁殖。木材致密坚硬、耐湿。枝、树皮和总苞含单宁,可提取栲胶。

四章、檫木

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檫木属除本种外,还有美洲檫木和台湾檫木两种。树高可达35米,胸径1.3米。树干圆满通直。树皮深灰色,纵裂。叶互生,全缘或23裂。羽状脉;叶柄细长。花两性,花药4室。核果呈紫黑色或蓝黑色。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微、江苏、四川、贵州、广东和广西。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天然林多位于山谷及山坡中下部,与马尾松、杉木、樟树等混生,呈团状分布或单株散生。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酸性黄壤,可栽植造林。檫木木材坚硬致密,边材黄色或浅褐色,心材栗褐色或暗褐色,纹理美观,抗压力强,具芳香,耐水湿,是造船、建筑、家具用材。枝、叶、根含芳香油,可作药用。

五章、椴树
椴树科椴树属植物的通称。全属有5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温带地区。中国有40种,长江流域以南有20多种;在北部和东北部有紫椴、蒙椴等。木材致密,不翘不裂,易加工,供家具、建筑、雕刻、胶合板等用材;树皮纤维可代麻制绳;花入药;花期长,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种子榨油供做肥皂及硬化油;叶可作饲料;对有害气体抗性强,可作园林绿化树种。落叶乔木或小乔木。树皮纤维发达。叶单互生,卵形或宽卵形,基部心形或截形,常不对称,叶缘有锯齿。花小,两性,聚伞花序。核果或浆果,球形或椭圆形。稍耐荫或喜光,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土壤,山谷、山坡均可生长。深根性,生长速度中等。萌芽力强。播种育苗前种子应催芽处理。垄作或床作。12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

六章、番石榴
桃金娘科番石榴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适应性很强的热带果树。原产美洲热带地区,中南美洲各国生产最多。16世纪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传入菲律宾后引进中国。主要在广东、台湾种植,福建、广西、云南也有栽培。树高可达5米,主干不甚直立,树皮绿褐色、光滑。叶对生,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卵形,背面有茸毛。花两性,白色。浆果卵形、梨形或球形,成熟时淡黄或粉红色,味略酸而有特殊香味。种子小而多。自然界常由鸟类传播,种子繁殖;生产上用实生播种或扦插、压条、嫁接繁殖均可。中国以高枝压条繁殖为主。果实富含维生素C,除少量鲜食外,多加工成果粉、果汁。

七章、橄榄
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又称青榄、白榄。亚热带果树。原产中国,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为主要产区。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及马来西亚也有少量栽培。全属约100种。中国有7种。橄榄树高1020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核果椭圆形,黄绿色至黄白色,果核坚硬,两端锐尖。常见栽培品种有檀香、惠园等。性喜高温多湿,以年平均温度2022℃生长最适。对土壤适应范围较广。实生繁殖时种子需经层积处理始能发芽;用嫁接繁殖可提早结果,芽接在定植后23年进行。初植要勤施肥、除草,成年树要经常培土护根,修剪过密杂乱枝条。橄榄果实可生食,但多用作加工制品,并可入药。核壳可制活性炭,核仁可榨油。

八章、桂花
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至乔木。又称木犀、岩桂、九里香等。因其叶心有纵纹,形如圭而得名。原产中国西南、中南地区,今湖北咸宁等地尚有野生桂花林。桂花株高达20米。自然株形随树龄增长而有不同变化,从椭圆而圆球形,最后成扁圆形。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锯齿。花小,簇生于叶腋,淡黄、乳白或橙红色,极芳香。核果椭圆形,熟时灰蓝色。主要变种、品种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桂花树性喜光,喜温暖通风环境,能耐高温,也较耐寒,在-28℃条件下成年树无明显冻害。要求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喜肥,也耐瘠薄,但不耐水湿。用压条、扦插、嫁接或播种繁殖均可。可孤植、丛栽或成片种植。淮河以北地区多作盆栽。秋季开花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花朵是食品和轻工原料,除食用外,枝、叶、花可入药。木质坚实细密,是雕刻良材。

九章、核桃
胡桃科胡桃属落叶乔木。又称胡桃。原产伊朗。美国于15世纪后引种,在西北部栽培很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位主产国家。西汉时传入中国,主产区分布在陕西、山西、云南、河北、北京、河南、甘肃、新疆、山东和辽宁等地。世界核桃产量居坚果类首位。树高1015米,冠径可达20米。一般寿命约300400年。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1枚,卵圆形至广卵圆形,全缘。雌雄异花。核果状果实近球形或长圆形,绿色。性喜温暖,适栽区年平均温度在1014℃之间。冬季可耐-25℃低温。要求日照充足,但不耐高温。适于深厚的石灰质土壤,在酸性、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长期以来用实生繁殖,但近代均用嫁接法繁殖优良品种,以本砧或野生近缘种作砧木。核桃有雌雄花异熟现象,栽植时需适当配置授粉树。播种后610年(早结实类型播种后23年)开始结果。栽种前,特别在山区,应改良土壤、施足基肥,作好水土保持工作。树形以自然开心形或主干分层形为主。核桃果仁营养丰富,除作滋补品和制作糕点、糖果的原料外,也是一种木本油料。木质致密坚实,耐腐蚀。树皮、叶和果实青皮富含单宁,可提取栲胶。

十章、红豆树
蝶形花科红豆树属常绿乔木。因种子皮色鲜红而得名。分布在中国四川、湖北、江苏、浙江、陕西、福建等省的海拔650 米以下低山丘陵、河边及村庄附近。边材淡黄褐色,易受虫蛀,利用价值不高;心材深褐色,坚硬有光泽,是上等家具、工艺雕刻的珍贵用材。树高可达26米。小枝绿色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或淡红色。荚果木质,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喜光,幼树稍耐庇荫。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的地区。在酸性土、石灰性土都可生长。主根明显,主、侧根发达,有根瘤菌。播种前温水浸种,再置冷水中浸12天。1年生苗高4050厘米可出圃造林。

十一章、桦树
桦木科桦木属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至寒带。中国有29种,其中以白桦分布最广,由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都有。此外还有红桦、硕桦、黑桦等。木材比较坚硬,抗腐能力差,受潮易变形,可作胶合板、细木工等用材;树皮可热解提取焦油,还可制工艺品;园林绿化树种。桦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多光滑,多为薄层状剥裂。单叶互生,叶下面通常具腺点,边缘具重锯齿,叶脉羽状有叶柄。花单性,雌雄同株。柔荑花序。坚果具膜质翅,果苞革质。种子单生,具膜质种皮。桦树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较肥沃的棕色森林土生长良好。萌芽力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速生,在立地条件中等的地方,年生长量可达1米。15年左右开始结实。可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直播造林是在杂草较少且土壤较湿润的地方,秋季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育苗前种子需用温水浸种,苗高405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造林地宜选在火烧迹地、小块采伐迹地、林缘坡地或林中空地为好。

十二章、槐树
豆科槐属落叶乔木。又称国槐、槐花树等。中国特产树种之一。株高1525米,胸径2米或以上。枝叶密生。羽状复叶。圆锥花序顶生,花蝶形,夏季开黄白色花,略具芳香。荚果肉质,念珠状不开裂,黄绿色。种子肾形,棕黑色。主要的变种、品种有龙爪槐(盘槐)、畸叶槐(五叶槐)和紫花槐。槐喜光而稍耐荫。能适应较冷气候。根深而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至石灰性及轻度盐碱土,甚至含盐量在0.15%左右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抗风,也耐干旱、瘠薄,尤其能适应城市土壤板结等不良环境条件。但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对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的抗性较强。幼龄时生长较快,以后中速生长,寿命很长。老树易成空洞,但潜伏芽寿命长,有利树冠更新。多用播种繁殖。秋冬采种,翌年春播。槐树枝叶茂密,绿荫如盖,适作庭荫树,在中国北方多用作行道树。配植于公园、建筑四周、街坊住宅区及草坪上,也极相宜。龙爪槐则宜门前对植或列植,或孤植于亭台山石旁。也可作工矿区绿化之用。夏秋可观花,并为优良的蜜源植物。木材富弹性,耐水湿。可供建筑、船舶、枕木、车辆及雕刻等用。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树皮、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十三章、黄桷树

黄桷树又名黄葛树、大叶榕、黄桷榕,为桑科黄桷树属高大落叶乔木。其茎干粗壮,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枝杈密集,大枝横伸,小枝斜出虬曲。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寿命很长,百年以上大树比比皆是。黄桷树原产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尤以重庆、四川、湖北等地最多。它喜光,耐旱,耐瘠薄,有气生根,适应能力特别强。园林应用中适宜栽植于公园湖畔、草坪、河岸边、风景区,孤植或群植造景,提供人们游憩、纳凉的场所,也可用作行道树。黄桷树的繁殖常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目前多用扦插繁殖法。其技术要点是:选择向阳通风、地势略高的地方,深挖3035厘米,精耕细作,扦插床宽1.5米,高0.3米,床底部垫一层杂草或腐叶土,上面再填30厘米左右的砂质土或菜园土,保持插床疏松透气。于2 3月或910月,剪取23年生斜出生长的硬枝作为插条,剪成长15 30厘米,斜插于苗床中,插后浇透水。露地管理,一般床内保持85 %左右的空气湿度。不要让插床积水,光强时适当遮荫,并注意通风。春插,当年89月移栽;秋插,翌年45月移栽。

十四章、夹竹桃
夹竹桃别名柳叶桃, 夹竹桃科夹竹桃属,原产伊朗、印度、尼泊尔,现广植于世界热带地区。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广为栽植,北方各省栽培需在温室越冬。常绿灌木,高可达6米,多分枝。树皮灰色,光滑,嫩枝绿色。三叶轮生,叶革质,窄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略内卷,中脉明显,侧脉纤细平行,与中脉成直角。6月至10月花开不断,聚伞花序顶生,红色或白色,有重瓣和单瓣之分。蓇葖果矩圆形,种子顶端具黄褐色种毛。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畏严寒。能耐一定的大气干旱,忌水涝。生命力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抵抗力强。繁殖以压条法为主,也可用扦插法,水插尤易生根。压条于雨季进行,把近地表的枝条割伤表皮压入土中,约经2个月后生根,即可与母株分离。水插法生长季中都可进行,剪取3040cm长枝条,在下端用小刀劈开46cm,插入盛水玻璃杯中,春、秋季温度适宜,约23周就能长根,夏季浸泡由于气温较高,水易变质,隔两天换清水一次。夹竹桃绿影凝翠,终年常绿,并自春末至秋初百花俱畏的赤日酷暑之下花簇若锦,长放不败。是林缘、墙边、河旁及工厂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植物姿态潇洒,花色艳丽,兼有桃竹之胜,自初夏开花,经秋乃止,有特殊香气,其又适应城市自然条件,是城市绿化的极好树种,常植于公园、庭院、街头、绿地等处;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也是极好的背景树种;性强健、耐烟尘、抗污染,是工矿区等生长条件较差地区绿化的好树种。植株有毒,可入药,应用时应注意。

十五章、栲树
壳斗科栲树属植物的通称。又称锥、锥栗、槠。该属有120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 ,北美洲西部有少量分布 。中国有60多种,是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以云南种类最多,代表种有青钩栲(见图) 、刺栲、黧蒴栲、苦槠和甜槠等。木材坚重,耐湿耐腐,可供建筑、桥梁等用材;坚果的种仁可食用或酿酒;壳斗和树皮是栲胶的原料。黧蒴栲等生长快,萌芽力强,为优良的薪炭林。栲树为常绿乔木或稀灌木。小枝有顶芽,芽鳞多数。单叶,常二列互生,椭圆形至披针形,全缘或有锯齿,羽状脉。花单性同株,雄花序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单生或数杂生一总苞内。坚果14粒包藏于壳斗(总苞)内,壳斗外多呈刺状,稀呈鳞片状。当年或第二年成熟。多为耐荫树种,但不同树种耐荫性有差别。一般均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盐碱。寿命长,萌芽力强,伐根上的萌条可长成大树。育苗的种子可随采随播,也可混湿砂贮藏。春播比秋播鼠害少。植苗造林宜在冬末春初新叶 未展开前进行 ,将苗 木枝叶修去23和剪去过长的主根。随起苗、随修剪、随打浆、随栽植。播种造林需防鼠、兽为害。

十六章、梨
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的通称。落叶乔木或灌木。温带果树。全世界约有30余种,中国梨资源居世界之首,已定名的有13种,其中栽培最多的为白梨、沙梨、秋子梨和新疆梨、川梨、褐梨、杏叶梨也有少数栽培品种。原产欧洲的洋梨19世纪后引入中国。梨植株高达1020米。各个种的种间杂交容易。经长期演化,形成不同的生态种群。如东方梨群和西方梨群。梨根在土温57℃时开始生长,2030℃最适宜。多数品种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多数砧木树种有较强的耐涝力。较耐瘠薄。梨主要用嫁接繁殖。自花结实率很低,需配授粉树。整枝常采用多主枝自然圆头形和疏散分层形。梨除鲜食外可加工成酒、膏、干脯和罐头等。

十七章、李
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原产中国,中国南自广东、北至黑龙江均有栽种,并曾引种于日本、印度、美国等国。树冠广球形。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通常3朵并生,花瓣白色。核果球形,黄色、红色、绿色或紫色;外被蜡质果粉。按果皮颜色可分为黄色至橙红色、绿色至黄绿色、红色至胭脂红色和红紫色4个品种群。李树生长迅速,进入结果期早,产量高,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在保水力强的较粘重土壤上生长。可用嫁接、扦插、分株或播种繁殖。嫁接砧木南方用桃或梅。果实味甜可口,核仁和根皮都能入药。李树也是传统的观赏花木。此外,中国华北产的杏李、黑龙江的乌苏里李、新疆的樱桃李、美洲的美洲李、欧洲的黑刺李和欧洲李等也属栽培果树。其中以欧洲李分布最普遍,是欧洲栽培历史久、产量多的重要果树之一。有的品种果实适于制干。

十八章、栎
壳斗科栎属植物的通称,不包括青冈属。又称橡、槲。全属有300多种,分布在北半球的欧、亚、非、美4洲。中国有60多种及变种。栎木材坚硬,花纹美观,耐磨耐腐,可供家具、室内装修、车辆等用材。栎实可作饲料、酿酒、浆纱等用。树皮、壳斗可提制栲胶。落叶栎类的嫩叶可饲养柞蚕,老叶作饲料。栓皮栎树皮可制软木。栎材及其枝桠是很好的薪炭材。利用栎木可培养香菇及木耳等。 栎为常绿或落叶乔木,稀灌木。单叶互生,披针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叶缘有锯齿或波状裂片。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下垂柔荑花序,雌花单生或数朵生于一总梗上排成穗状。坚果,基部有杯状壳斗包着。在中国除新疆只有栽培种外,全国都有野生栎类分布。种类有麻栎类、槲栎类、高山栎类、巴东栎类。落叶栎类多为喜光树种,一般较耐寒,其中尤以蒙古栎、辽东栎、槲树耐寒性最强,其次是麻栎、栓皮栎;而白栎等则较喜温暖,水青冈对霜冻较敏感。常绿栎类较耐荫,对热量要求高,但川滇高山栎较耐寒,而巴东栎等则耐寒性较差。落叶栎较耐干旱,常绿栎类较喜湿润。栎树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中性土、石灰性土和酸性土上均能生长,抗烟尘、耐火力强。深根性,萌芽力强。生长速度因树种而异,其中以麻栎、栓皮栎生长较快。用于造林的树种以麻栎、栓皮栎为主。直播造林多采用穴播。以营造松栎混交林为宜,不但生长快,而且病虫害少。

十九章、荔枝
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原产中国。分布于北纬20°28°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经济作物栽培的国家有美国、印度、南非、泰国、马达加斯加、菲律宾、越南、毛里求斯、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中国主要产区有广东、福建、台湾、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浙江也有少量栽培。树高约20米。根系强大,须根上有菌根真菌共生。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革质绿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小,杂性。核果状果实圆、卵圆或心脏形,外果皮革质具瘤状突起。种子椭圆形,褐赤色有光泽。果实营养丰富,分早、中、晚熟3类,以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香荔最为名贵。生长适温2325℃。用高枝压条或高接法繁殖。幼苗带土定植。配置5%~10%的授粉树,以提高座果率。荔枝可鲜食,制荔枝干和果汁,可罐藏和酿酒;果壳可提取单宁;根可入药。并是良好的蜜源作物。

二十章、楝树
楝科楝属落叶乔木。又称苦楝。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云南、海南等省。木材轻软,易加工,供制家具、农具等用;花、叶、种子和根皮均可入药;又是行道树、观赏树和沿海地区造林树种。树高达20米。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锯齿粗钝;老叶无毛。花两性有芳香,淡紫色,腋生圆锥花序。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为黄色。种子黑色数粒。喜光及温暖气候,喜肥 。在酸性土、钙质土及含盐量0.3%以下的盐碱地上均能生长。耐水湿、耐烟尘、抗潮风。生长迅速,侧根发达,萌芽力强。育苗用条播。一般多在春季用一年生苗栽植造林。

二十一章、柳树
杨柳科柳属植物的通称。全属有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有257种、120个变种和33个变型,以西南高山地区和东北3省种类最多,其次是华北和西北,纬度越低种类越少。造林树种主要有旱柳、垂柳和白柳等。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柳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稀匍伏小灌木。单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短、具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蒴果2裂,种子小,有毛。喜光。耐水能力强,在遭受水淹时能生出许多不定根漂浮水中,行使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能。旱柳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均很强。柳树生长快,萌芽力强,寿命短,1020年即可成材。以插条繁殖为主,但也可采用种子繁殖。播种育苗可以克服长期无性育苗带来的早衰现象,种子应及时采集,随采随播。扦插育苗春、秋两季均可。

二十二章、龙眼
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果树。又称桂圆、益智。原产于中国南部。树高1015米。偶数羽状复叶,对生或互生。圆锥花序,杂性同枝,两性花极少。核果状果实圆形或扁圆形,外皮黄褐色,果肉为假种皮,白色肉质。种子圆形,红棕或紫褐色。主产国有泰国、印度、越南。中国以福建最多,次为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云南、四川。有品种近400个,主要有福眼、乌龙岭、石硖、乌圆等。龙眼为亚热带果树。宜植于疏松、深厚而肥沃土壤。根系庞大,有念珠状菌根,抗逆性较强。生长适温为2326℃。用压条、嵌接、靠接等法繁殖。龙眼果实清甜带脆,具香味。可鲜食或加工成干果。

二十三章、梅
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又称春梅、干枝梅、红绿梅等。中国原产的传统名花、名果。树高约达10米。树冠常呈不规则球形或倒卵形。叶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锐锯齿,先端长渐尖至尾尖。花先叶而放。核果近球形,侧面略扁,黄色或绿色,密被短柔毛。变种与变型甚多;果梅或梅花都有很多品种。中国梅的主要品种有果梅和花梅。梅喜温暖稍潮湿气候,要求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较能耐寒、耐旱和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最佳。性畏涝。以嫁接繁殖为主,扦插、压条次之,播种仅在培养砧木或育种时应用。梅的枝干苍劲,花傲雪怒放,形状端雅,香味沁人。最宜植于庭院、草坪、低山、居住区及风景区等处。梅花也适于盆栽或作盆景,并是插瓶等花卉装饰的好材料。果实味酸而爽口,可加工食用,还可入药。梅树木材坚韧,是雕刻及制作算盘珠的良材。

二十四章、木槿
落叶灌木,高3—4米。嫩枝有绒毛,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7厘米,宽2—4厘米,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楔形,边缘有钝齿,幼时两面均琉生星状毛。花大,直径56厘米;花柄长4—14毫米;小苞片6—7,线形,有星状毛;花警钟形,有星状毛和短柔毛;花瓣有白、红、淡紫等色,常重瓣;雄蕊柱和枝头不伸出花冠。妨果长圆形,长约2厘米,顶端有短呢,密生星状绒毛;种子褐色,背面有一圈毛。花期7—10月。生态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较耐寒,对二氧化硫、氯气等的抗性较强,可以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栽培。原产东亚,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上海松江佘山有分布,公园和庭园有栽培,通常作为绿篱或观赏用。全株入药,能清凉利尿;根皮含鞣质,粘液质;茎皮入药称“川模皮”,纤维供造纸和编织;花白色者可炒食,也供药用,治白带、痢疾;果实称“朝天子”,治偏正头风。

二十五章、楠木
樟科楠属和润楠属类树种的总称。主要产于中国。主要树种有闽楠、滇楠、细叶楠、润楠、滇润楠等。木材优良,具芳香气,硬度适中,弹性好易于加工,很少开裂和反挠,为建筑、家具等的珍贵用材。楠木木材和枝叶含芳香油,蒸馏可得楠木油,是高级香料。楠木单叶互生无锯齿。花小,组成圆锥状聚伞花序。浆果,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幼苗、幼树耐荫,长大后喜光,喜温暖的气候和肥沃、湿润的酸性土壤。多与其他阔叶树混交成林,通常长在山坡下部或溪边。楠木可用种子繁殖。种子初冬成熟,采种后需沙藏过冬,翌年春播。幼苗需搭荫棚,加强肥水管理。1年生苗木高达3040厘米时即可出圃造林。

二十六章、柠檬
芸香科柑橘属常绿小乔木。原产中国西南和缅甸西南部,或喜马拉雅山南麓东部地区,尚无定论。现在主产国为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美国。树姿较开张,小枝多针刺,嫩梢常呈紫红色。叶柄短,翼叶不明显。花白色带紫,略有香味,单生或36朵成总状花序。柑果黄色有光泽,椭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卵圆形,多为单胚。栽培品种有数十个,主要有尤力加、里斯本等。

二十七章、枇杷
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亚热带果树。因叶片状似琵琶,故名。原产中国长江上游。湖北西部山区还有野生种分布,浙江、福建、台湾为主要产区。枇杷叶片长椭圆形,长可达30厘米左右,叶缘有粗锯齿,背面密生灰白或黄白色茸毛。在枝条的先端着生复总状花序。花白色有芳香 。梨果球形至椭圆形 ,肉色浅黄至橙黄。品种有100个以上 ,根据肉色可分为红沙种和白沙种两大类。枇杷分布区年平均温度多在15℃以上。喜温暖湿润而阳光充足的气候和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实生、嫁接或高空压条繁殖均可。枇杷果实除鲜食外也可制罐头。果实和叶片制成的枇杷膏和枇杷叶膏是润肺止咳药。花为良好的蜜源。树形整齐而叶常绿,晚秋开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二十八章、泡桐
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的通称。共8种,在中国分布广泛,越南、老挝北部也有分布,朝鲜、日本、阿根廷、美国南部有引种栽培。在中国北起辽宁南部、北京、延安一线,南至广东、广西,东起台湾,西至云南、贵州、四川都有分布。主要栽培种有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和川泡桐。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挠不裂,声学性好,供建筑、家具、人造板和乐器等用材;纤维素含量高,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叶、花、果和树皮可入药;树姿优美、花色艳丽,并有净化空气和抗大气污染的能力,是绿化的好树种。树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假二杈分枝。单叶对生,卵形,全缘或有浅裂,具长柄,柄上有绒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顶生圆锥花序,由多数聚伞花序复合而成,花萼钟状或盘状,花冠钟形或漏斗形。蒴果卵形或椭圆形,熟后背缝开裂。种子多数为长圆形,小而轻,两侧具有条纹的翅。

泡桐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大气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因种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也有较高的要求。怕水淹,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育苗方法很多,有插根、播种和留根等,其中以插根育苗最普遍。造林地选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和通气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一般在秋季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季发芽前均可造林。有的地区进行秋季带叶栽植,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十九章、葡萄
葡萄科葡萄属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中国古称蒲萄、蒲桃。欧洲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中国新疆南部在汉代已有种植,后向全国传布并形成东方品种群。现代主要栽培区在北纬20°52°和南纬30°45°之间 ,以西班牙、意大利、前苏联和法国最多,中国主要在北方各省,以新疆栽培面积最大。葡萄属约有70余种。品种约8000个,用于生产的约100200个,分属于欧洲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葡萄枝蔓细长、褐色。单叶互生,叶腋着生复芽,卷须或花序与叶对生。根系主要在2060厘米土层。生长期间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主要用扦插,也可压条繁殖。常用篱架或棚架栽培。整形方式有头状形,单、双臂水平式,扁形和半扇形,大扇形或龙干形等。冬季平均最低温度-15℃等温线以北地区,冬季植株需覆土防冻;或用草等缠绕保护。春秋施用有机肥,萌芽前、开花后和浆果生长期结合灌水施用无机肥。葡萄果实营养丰富,除鲜食外,可制成葡萄干、葡萄汁等,种子可榨取高级食用油和润滑油等。

三十章、苹果树

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的统称。落叶乔木。为重要温带果树。原产地在高加索以南、黑海与里海之间。16世纪后经英国人改进,生食品种的现代苹果得到发展,17世纪传至美洲。19世纪又向欧洲和世界传播;1870年前后由美国人传入中国。中国苹果与现代西洋苹果同种,最早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栽培苹果分布于最冷月份平均为-1010℃的地区内。主要产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温带 。中国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为814℃的地区内。全世界苹果属植物约有35个种;中国已知23种,品种已超过8000个,经济栽培品种100个左右。中国多为鲜食用品种,少数为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栽培苹果树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混合花芽,异花授粉。根系生长最适土温20℃左右 。土质以砂壤土最适宜。苹果用嫁接繁殖。中国常用砧木有山荆子、楸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和三叶海棠等。栽植方式有乔化稀植和矮化密植;同时配植授粉树。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花前、座果后和采收后追施速效氮、磷、钾等化肥。嫁接后45年开始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并维持1530年,条件适宜时达5060年以上。在中国,富士、国光、青香蕉等品种较有名。

三十一章、桤木
桦木科桤木属植物的通称。又称赤杨。共40余种,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及北美洲。中国有71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 、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材质轻软,为水工、坑木、建筑等用材;树皮、果实提制栲胶;叶作饲料或沤肥;根系发达,耐水湿、具根瘤,是护岸固堤、改良土壤的树种,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薪炭材树种。桤木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具叶柄, 叶缘锯齿或浅裂,稀全缘,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或圆锥状花序。果序球果状,每个果苞内有2枚小坚果。桤木喜光,幼树稍耐荫。对水湿和肥力要求较高。萌芽力强,生长迅速。根具根瘤菌,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种子极小 ,可用条播或撒播 。一年生苗高1米可出圃造林。因有固氮能力宜选作混交树种。

三十二章、漆树
漆树科漆树属落叶乔木。因产生漆而得名。除主产品生漆外,木材耐腐耐湿,少见虫害,宜作桩木、坑木、家具等用材;漆树果实的中果皮含有漆脂,是制造肥皂的优良原料;漆仁油为不干性油,是油漆工业原料,也可供食用;叶、花、果实和干漆均可入药。原产中国,在陕西、湖北、四川 、贵州 、云南和甘肃6个省分布最多 。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2500米之间 ,以4002000米分布最多。根据形态特征、生漆的产量和质量特点 ,全国约有40多个品种,其中优良的约10余个品种,如:阳高小木、灯台小木、大红袍、阳高大木和高八尺。漆树的树高可达20米。小枝粗壮,具圆形或心形的大叶痕和突起的皮孔。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圆锥花序,腋生,花小,单性异株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黄绿色。果序下垂,核果肾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黄色,果核棕色,坚硬。树皮和叶中具白色乳液,含漆酚等物质。较喜光,不耐庇荫,适宜生长于背风向阳而又湿润的环境,同时在其生长发育形成漆液的过程中, 常需要较多的水分和较高的热量。 在疏松、肥沃、湿润、 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生长最适。 对酸性土、中性土适宜,在钙质土上生长者割漆早,收益快,但漆的质量不如酸性土上者好。播种育苗对种子采用开水烫种,碱水脱脂,浸泡种壳,温水催芽的方法。然后用撒播或条播,埋根育苗一般在立春后。春季是主要的造林季节,但春季干旱多风的地区宜采用秋季造林。漆树萌芽力强,当采漆多年的大树树势衰退时,可进行萌芽更新。

三十三章、杉木
杉科杉木属常绿乔木。又称刺杉、沙木。主产中国,越南也有分布。木材轻韧,强度适中,有香气,抗虫耐腐,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等方面。树皮可盖屋顶,也可提制栲胶。根、皮、果、叶可入药。分布遍及中国整个亚热带,约相当于东经102°122°和北纬22°34°之间。垂直分布的幅度随纬度和地形而变化:中心产区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杉木高达3040米。单轴分枝,主干通直圆满。叶螺旋状互生。雄球花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3朵簇生枝顶。球果近球形或圆卵形,苞鳞大,革质宿存。种鳞较种子短,具3枚种子。杉木生长最适宜的条件为年平均气温1619 ,极端最低气温-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分配均匀,无旱季或旱季不超过3个月。杉木较喜光,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酸性和中性基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酸性反应、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上2035年结实量最大,种子质量最好。主干通直,顶端优势明显。2030年可采伐利用;个别速生丰产林15年即可成材。采伐后的伐根能萌发大量新条,萌芽更新可以持续23代。杉木为浅根性树种,无明显主根,侧根发达,再生能力强,但穿透力弱。成年林木根系可深达2米,水平根幅大于树冠1倍左右。因杉木多为同龄纯林,间伐方式用下层抚育伐。间伐间隔期取决于林冠恢复郁闭的速度,一般为46年。主伐年龄一般在1640年,多数在2530年。主伐方式多采用小面积皆伐,伐区一般不超过3公顷,部分天然散生林和混交林可采取择伐方式。除造林外,杉木采伐后也可采用萌芽更新。若用萌芽更新,采伐最好在休眠期进行,即冬季或早春,此时萌芽力强,抽出的芽条长得快。

三十四章、桑树
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偶有灌木。桑属有30多个种,中国生产的有15种和1个亚种,有1000多个品种,主要栽培品种为鲁桑系、白桑系和广东桑系。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根皮均可入药。世界各地均有野桑生长。栽培桑的分布与蚕业有密切联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印度、前苏联等国。中国是栽桑养蚕最早的国家。自然生长的桑树树龄可达千年以上。栽培桑常修剪成各种不同的树形。实生苗主根明显,压条和扦插苗主根不明显。腋芽当年不萌发。冬芽于翌年春萌发长成叶。芽有止芯芽、生长芽、休眠芽、潜伏芽之分。枝条直立。叶互生,大多呈心脏形或卵圆形。花为单性,偶有两性花;柔荑花序;雌雄同株或异株。果实为多肉小果称桑椹。桑树在12℃以上萌芽生长,适温2530℃,20℃以下生长缓慢。以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中性土壤为宜。

三十五章、山楂
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又称山里红、红果。该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千种以上,中国有17种,作为果树栽培的主要为本种。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 。树高6 。根系发达,分枝力强。叶片宽卵形,羽状分裂。花白色。果皮深红色 ,有明显果点 ;果肉粉红色 ,少数为紫红 、青绿色等。性喜光,对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强,山地栽植尤为适宜。一般用嫁接法繁殖。果实富含维生素C 、有机酸和果胶质,可鲜食或入药。加工性能良好,常用以制成山楂糕、山楂片、果冻、果酱、果汁、果酒、果茶、冰糖葫芦等。

三十六章、松树
松科松属植物的通称。该属是构成北半球森林的重要成分。树高可达2050米,最高达75米,极少数为灌木状。初生叶13年后出现针叶。针叶通常235枚成束,着生于短枝的顶端。球花单性,雌雄同株。球果由多数种鳞组成,成熟后木质化。松属植物约有100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至北极地区,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球至苏门答腊赤道以南,多数种类生于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少数种类生于寒带及热带地区。松属最早的化石出现在欧洲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晚白垩纪至第三纪上新世,在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沉积物中多次出现。中国有2210个变种,分属于两亚属的4组:五针松组,包括红松、新疆五针松、偃松、华山松、大别山五针松、海南五针松、台湾五针松、乔松、华南五针松和毛枝五针松等;白皮松组,包括白皮松和西藏白皮松;长叶松组,包括西藏长叶松;油松组,包括赤松、兴凯湖松、巴山松、樟子松、高山松、长白松、油松、马尾松、南亚松、黄山松、云南松和思茅松等。地理分布的差异反映了各种松树对热量和大气湿度要求的不同。由北向南,对热量和湿度的要求逐步增高。松树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但以种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产力高。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应酸性土壤。大多数松树尤其是二针松是喜光树种,耐阴性弱。松树针叶狭窄,角质层发达,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小,气孔下陷,厚壁组织发达,是旱生结构,能忍耐缺水而不受伤害。过多的土壤水分对松树生长不利。松树有些种结实较早,56年即可有少量结实,1520年时显著增多,随着球果成熟,它的颜色由绿、紫色逐渐变成黄色、浅褐色或暗褐色。松树的生长过程因树种而异。油松、马尾松、云南松520年为生长极盛期。红松在天然林中,50100年为胸径生长旺期,之后仍能维持较高速度,到200年以后才显著降低;树高生长旺期在100年左右,材积数量成熟龄则在300年左右。人工林中的红松早期生长显著加快,胸径和树高生长在1030年时即达旺期。松树是非常重要的造林树种。在世界范围内的造林面积在针叶树中居首位。按结构和材性,一般将松树分为软木松和硬木松两类。软木松较松软,强度小,易加工,早材至晚材渐变,少翅裂。硬木松较重硬,强度较大,加工较难,早材至晚材急变,松脂含量高。各类木材均可供建筑、矿柱、桥梁等用。还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松树也可作薪炭材。从树干割取松脂以提取松香和松节油。松树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其中有20种松树如红松、偃松等的油有食用价值。红松种子还可入药,名为“海松子”,是滋养强壮剂。树皮、种皮富含单宁,可制取栲胶。树皮粉碎后,与其他原料混合、加压可制成硬纤维板。松树针叶可加工成饲料添加剂,也可提取松针挥发油。利用松枝、松根在窑内进行不完全燃烧,可制松烟,用于制造油墨和黑色涂料。松枝和松根还是培养名贵药材茯苓的原料。松树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常用于人工造林。由于树姿雄伟、苍劲,树体高大、长寿,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是中国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成分。

三十七章、杨树
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杨树小枝具顶芽 ,芽鳞2枚以上。单叶互生,卵形或近圆形。柔荑花序,雌雄异株。蒴果。种子小,具冠毛。在中国分布范围跨北纬25°53°,东经76°134°,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近年引进南方型美洲黑杨,使栽培区南移至湖北、湖南等省的平原地区。杨属共分胡杨组、白杨组、黑杨组、青杨组、大叶杨组5组。杨树喜光。要求温带气候,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对水分要求十分严格,因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比其他阔叶树均高。杨树种子小,蒴果成熟即开裂,因此采种用剪采果穗法或从地面收集。种子极易丧失发芽力,宜随采随播。在含腐植质多的砂壤土上播种育苗。杨树育苗更多的是无性繁殖法。容易生根的树种如青杨、小叶杨、欧美杨用扦插育苗。生根难的树种,如毛白杨在扦插前先用生长调节剂处理穗条,或用嫁接法,把难生根的杨树枝条嫁接到易生根的杨树上,再扦插育苗。对根蘖萌芽力强的杨树可在大树附近开沟,切断其侧根,或在苗床上切断根,以促进根蘖苗的发生。造林要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华北平原以砂壤质潮土或潮褐土为好。如果地下水位过高则要求开沟排水。杨树树种的改良方法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

三十八章、椰树
棕榈科椰子属多年生常绿乔木。热带木本油料作物。起源于美洲或亚洲,说法不一。分布于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地区。主产国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已有2000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地。椰子树干挺直,树冠球形或半球形,高20米。须根系。叶为多对羽状全裂叶。单性花,肉穗花序,雌雄同序。终年开花结果。从传粉到果实成熟需12个月。核果,近球形。分外果皮、中果皮(纤维层)、内果皮(椰壳)。胚乳(椰肉)白色。椰子喜热带海洋性气候,在年均气温2627℃,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光照2000小时以上,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生长最好。经济寿命4080年,自然寿命100多年。椰子分为高种和矮种2个类型。椰子用种子繁殖。为防风灾、高产,应深定植浅覆土。椰果在果色由青绿转变为黄褐,摇动有水声时收获。椰子有宝树之称。89个月龄嫩果椰水可作饮料。从花序上割取椰花汁可制椰子酒。完熟的椰肉可鲜食,可制椰奶粉、椰蛋白、椰粉和无色椰油。椰干含油率65%~70%,椰油可食用和制肥皂。椰衣纤维可制绳索和地毯,还可作床垫、沙发垫原料。椰麸作饲料。椰壳制活性炭和椰雕。椰木作家具和建筑材料。

三十九章、樱桃
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或灌木。该属植物共有120种以上,世界上主要作果树栽培的有4种:欧洲甜樱桃 、欧洲酸樱桃、中国樱桃和毛樱桃。中国北自山东、南至广东均有分布。著名品种有安徽太和的大鹰嘴、全红桃,浙江诸暨的短柄樱桃,山东的大乌芦叶等。叶片卵圆形至椭圆状卵圆形。花成伞形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花瓣白色或粉色。核果近球形,红色至黑色或黄色,果肉多汁。树性抗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不耐涝。多用分株、扦插和压条等方法繁殖。欧洲甜樱桃用嫁接繁殖。果实虽小,而所含蛋白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较高。除供鲜食外,可制作果酱、果酒、果汁、蜜饯及罐头等。叶、根、花均可入药。

四十章、榆树
榆科榆属植物的通称。全属约40余种,主产北温带。中国有24种,分布几遍全国,如北方有白榆、黑榆、大果榆等;南方有台湾榆、多脉榆等;西南有昆明榆、小果榆等。在榆属植物中,以白榆在造林上最重要。白榆为落叶乔木,高达25米。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具不规则复锯齿及单锯齿,无毛或叶下面脉腋微有簇生柔毛。花簇生。果近圆形或倒卵状圆形,熟时黄白色,果核周围具薄翅(见图)。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两岸、山麓和田边。喜光。对气候适应性强,在寒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轻壤土生长最好。深根性,生长迅速。抗城市污染能力强,尤其对氟化氢及烟尘有较强的抗性。白榆可用种子育苗。苗圃宜经常保持湿润。23年苗木出圃造林。白榆木材耐磨、耐腐,是造船、建筑、室内装修地板、家具的优良用材。树皮纤维强韧,可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叶含淀粉及蛋白质,可作饲料。皮、叶、果可入药,种子可榨油,是医药和化工原料。

四十一章、枣树
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由中国传到欧洲、北美、日本及中东。仅中国作为果树栽培,分布在北纬23°42°之间,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最多。枣树根系由行根和定根组成。枝条呈之字形弯曲,节部有针刺,分发育枝(枣头)、结果母枝(枣股)和脱落性枝(结果枝)3种类型。叶光滑,呈长圆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小单生或呈聚伞花序,生于叶腋。核果,圆、长圆、卵形、梨形或扁圆形、果皮深红或紫红色。喜光,耐旱、热,也耐寒和抗盐碱。品种丰富,中国约有500个以上。按果形和生长特性分为长枣、铃枣、小枣和葫芦枣等4种;按地理分布又分北枣和南枣。枣树用分株和嫁接繁殖。注意合理整形修剪,及时更新树冠。枣含糖多,并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以VC丰富)等。可鲜食或制红枣、黑枣、蜜枣、酥枣、枣泥、枣酒、枣醋等。干枣为补品,酸枣仁可入药,枣花为蜜源;枣木可供雕刻作家具。

四十二章、樟树
樟科樟属的一种。产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寿命很长,树龄可达1000年以上。常绿大乔木。叶互生,具柄,卵状椭圆形,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或带黄色;花被外面无毛,内面密被短毛;能育雄蕊9,花丝被毛,花药4室,瓣裂,第12轮花丝无腺体,药室内向,第3轮花丝基部有一对具柄腺体,药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箭头形,被毛,子房球形,无毛。核果卵珠形或近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樟树是亚热带经济树种,其木材、根及枝叶是提取樟脑和樟油的重要原料,供医药和香料工业用。此外,樟树果核富含脂肪油,含量约40%,油中饱和脂肪酸占93%,可供工业用。根、木材、树皮、叶及果入药,性微温,味辛,有祛风散寒、理气活气、止痛止痒、强心镇痉和杀虫等功效。樟树木材尤为珍贵,所制成的箱柜,美观防虫。

四十三章、竹
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通称。一般为木本。根据近年的发现,还包括少数草本和近草本的种类,称为草本状竹。汉名“竹”字,象形,来源于竹叶的排列形状。竹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竹箩、竹篮、簸箕等竹编器,甲骨文中有竹制品的记载。竹为八音之一,周代竹制乐器已有7类之多。现在除利用竹材及其制品外,竹副产品也得到广泛的利用,如竹笋是中国传统名贵蔬菜。竹沥、竹茹可供药用。竹枝加工可扎成马鞭、大扫帚。泡竹的假鞭可编制渔筛。竹根除去外壳可作刷子。竹蔸可供雕刻和烧制竹炭。竹箨可编绳和造纸。大型竹叶可垫衬船篷、斗笠和包裹食物等。竹的地下系统发达,竹鞭纵横,根系交织,有固结土壤、防止流失作用。竹的形态端直挺拔,茎秆秀丽,枝叶婆娑,四季常绿,富有观赏价值,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具有地下茎、竹秆、枝、叶和箨、花和果等器官。是认识和鉴别竹类种属的主要依据。全世界木本竹类植物约有60属,900多种(一说80多属,1200多种),草本竹类植物25属,110多种。中国约有30300多种,主要竹种有:合轴丛生的青皮竹、撑篙竹、慈竹,单轴散生的毛竹和桂竹,复轴青皮竹撑篙竹毛竹混生的茶秆竹等。竹的地理分布遍及赤道两旁至寒温带,从平原丘陵到高山雪线以下都能生长。但多数竹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少数耐寒竹种如库页竹可分布到北纬51°的萨哈林岛(库页岛)中部;箭竹属的某些竹种在喜马拉雅山3400米高处仍有分布。竹为常绿(除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外)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竹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竹多数属中等耐荫植物,常侵入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混交生长。竹笋出土后,初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又缓慢下来。竹叶更新通常每年1次,也有隔年1次的。竹类植物开花有的一生1次,有的一生多次。1次开花的竹种,花后全林或全丛死亡,再由天然下种更新(如毛竹、撑篙竹等);也有全林死亡后,个别地下茎抽出更新鞭,长出更新竹如桂竹等。竹开花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盛花时期因竹种而异。竹可在开花结实后天然下种,更新老林;或采集种子育苗造林;也可用埋秆、埋鞭、插秆等无性方法繁殖育苗。但常用的栽植材料是带有地下茎和竹秆的竹蔸,即选择12年生无病虫的健壮竹株,带土连蔸挖起,削去梢部,留枝34盘。造林地应根据竹种的生态特性选择。中国竹林面积约379万公顷。竹资源的培育与加工已成为一个强大的新兴产业,在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运输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十四章、棕榈

棕榈为常绿乔木,浅根、耐荫性树种。树干挺直呈圆柱形,直立而不分枝,冠形小,姿势优美;叶大簇生干顶,圆扁形,四季常青,生长期较长,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树种。根据棕榈耐萌、耐酸、喜钙、喜肥润、怕水渍、怕干旱、浅根性等特点,造林应选择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湿润而不积水之处。最适宜栽植在阴坡、山脚、山谷、树林边缘或屋前屋后、菜土周围、溪河堤岸、池塘沟边等,这样既充分利用土地,又能蓄水保土。棕榈造林分植树造林和直播造林两种:植树造林就是选用苗圃培育好的且已移栽过23年生的健壮苗木,在已整好的地上造林。栽植季节不宜太早,应于天气转暖,棕榈根系开始萌动,有新的白芽根长出时栽为最好,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时移栽。移植天气以阴雨天或雨后初晴天为最好。注意栽时可在穴底放些碎瓦片,以防积水烂根,促进根系发达,种植宜浅不宜过深,切忌把苗心埋入土内。直播造林就是将已选好的优良种子直接播在造林地,按一定规格播种造林。一般适宜于立地条件较好或在林地行间种植,此方法简便,造林成本低。最好采取随采随播或翌春在穴垦整地后进行催芽播种。每穴撒播种子45粒,或经过催芽种子23粒,上面盖土约56厘米厚,以不见种子为度,但要注意穴内的松土要稍高于周围,以免松土沉下时被雨水及泥土覆盖,压死幼苗。当幼苗生长23年后,要及时定株、补缺,每穴只选留一株健壮苗。栽植后要加强管理,严防牲畜践踏或人为破坏,并进行病虫害防治,以确保成林。

2007-5-12

完于环铁

“一吨诗——苏非舒诗歌卖场”序/黄岩

从左往右:黄岩、叶匡政、苏非舒。

汉语诗歌在20世纪,只有在2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所谓的诗歌革命,第一次诞生了反对传统文言诗的白话诗。第二次出现了以四川为中心的回到日常语言和汉语语义深度革命的众多诗歌流派,不过整体上讲发生在20世纪80年 代的中国诗歌革命,最终还是演变成对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诗江湖。这都可以看作是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一种反映,这是中国诗歌后 现代主义运动的开始,它是一个大杂烩,一方面它夹杂了很多年轻诗歌青年的无聊的冲动,这种冲动既有中国封建社会文人骨子里的血性,又有毛发动文化大革命年 轻学生造反有理的一种惯性。另一方面西方的很多具有现代思想的启蒙书籍的大量被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一次大战前后,西方的达达主义精神,和很多艺术思潮,和 诗歌思潮都成为诗歌青年造反诗歌的由头。可以设想一下,在整个中国80年代的所有大城市的年轻人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今天流行的酒吧、迪厅、超市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民间的诗人聚会总是代表着草莽、激情、欲望。在80年代甚至发生过一首著名的诗就可以成为路条免吃、免喝的佳话。也可以说,只有在80年代中国诗人那里才能诞生中国最早的一批无政府主义者,诗歌流浪汉或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对于这些诗人来说,诗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诗为生的这种生活方式,这种四海为家的诗人游牧既是文革激情的再次释放,又夹杂了西方的现代艺术的对社会的反叛,这就是所谓中国80年代的诗江湖。

客观的说中国的当代诗歌实验经历了90年代的沉寂之后,在2000年以后再次大放光彩,这一次又加进了更多的贫民写作倾向和身体写作倾向。诗歌语言被再次推向日常化,而且反抗的恰恰是80年 代力图建构的英雄主义模式,像橡皮写作和物主义写作都可以看作这种倾向的代表,生活在汉语层面被一次次的放大,也一次次的磨平,这种平民化的诗歌倾向不仅 只停留在语言探索层面,也一次次要求重估诗歌,所以这几年中国诗歌再次进入无序状态,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手段,诗人似乎也不再需要组织,大家都可以单 枪匹马的在诗江湖练摊、吆喝着,所以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各种命名都出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先锋诗人苏非舒用一吨诗——苏 非舒诗歌卖场完成了一次中国当代诗歌在概念上的转型,就是说诗歌不仅是语言、也是概念、也是行为,他将诗歌以斤、以两的方式进行买卖,这既颠覆了传统诗歌 的神圣性,又暗示诗歌的平民性到底能走多远,诗人以练摊的方式,以小商小贩的方式,当吆喝的不是农产品,而是一种精神产品诗歌时,我不知道那些所谓的诗歌 精英作何感想,不过这是一种当头棒喝,他类似杜桑的《小便器》,苏非舒提醒我们诗歌的界限和疆界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能否称出 苏非舒这一吨诗在中国先锋诗歌史上的重量。

对话苏非舒——从裸诵到论斤卖诗/郑立华(中国商报)


有时候,觉得诗歌离我们很近,诗人却很远,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有时候,觉得诗人离我们很近,我们从媒介看他们裸诵、闭关、被包养,现在又论斤卖诗,很热闹,但,却看不到诗歌在哪里。

想要真正认识一个诗人和他的诗,要穿越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而且一定不要被他和他的诗的表象所左右和迷惑。跟苏菲舒对话,就像捉迷藏,他语音轻缓,态度有 些腼腆,但我知道,他的相貌、言语、文字和行为,都是阻碍我们了解他的荆棘,必须穿过这一切,才可能接近和到达他的内心。

诗人的内心里,究竟有些什末呢?


不要过分强调诗歌商品化


问:从19号开始到现在(谈话时间为22日下午),卖了多少斤了?

答:总共卖了大约三四十斤的样子吧。


问:来买诗的一般都是什么人呢?

答:大部分都是圈子里的人,搞诗的、搞艺术的等等,文化艺术界的。一般老百姓也不会跑到798来,来的都是感兴趣的。


问:你是以什么方式来卖诗?

答:我这个诗一共100页,每一页摞成一堆,一共在地上摆了这末100堆,来买的人可以自己挑,喜欢哪页就挑哪页,就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也可以干脆把这 一摞都买走,因为我的作品以后不会再复制,你买走了,就是唯一的拥有者,别人就看不到了。而且,不管你买多少,我会给你做一个包装,有我的签名,有我的指 纹,也就是说,可以防伪,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有收藏价值。


问:那你这100页诗最后可以装订成一本书啊,这本书大概有多重,按标价100元一斤,值多少钱?

答:整个这本书的重量大约是6两,60块钱。这是我2005年—2006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当时住在通州一个叫喇嘛庄的村子里,所以诗的题目就是《喇嘛 庄》。这首长诗还有个特点,在形式上很新颖,像古诗一样上面是诗,下面还有注释,因为我提倡“物写作”,我的诗像物体一样,朋友们觉得可以再附加一些文 字,既作为解释,又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最后共同形成了这个作品。注释部分的作者是我的前妻,当时我们生活在一起。


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论斤卖诗的创意?

答:这个想法早就有了。大概1997年的时候,我就在东直门摆过摊,论首卖诗,一首2块钱。年轻嘛,就是觉得挺好玩的。后来,我一直想在农贸市场卖诗—— 我喜欢农贸市场那样乱乱的感觉,不喜欢大商场——我想租一个摊位,也像卖菜、卖猪肉那样来卖诗。我还去酒仙桥的市场去问过。后来觉得还是不合适,因为卖东 西要针对一个相对的消费群体,所以最后选择了在798的画廊里面搞。


问:那么,能不能说你选择的其实只是一种形式?

答:我当时有三个想法。一个是诗歌的买卖方式,跟小说一样,要么发表在杂志上,挣稿费,要么出诗集,拿版税,基本就这些方式。我就想论斤来卖,我也不是要强制别人也这样,我只是在尝试一种可能性。


问:那,这样的形式,是否把诗歌商品化了?

答:诗歌本身就是商品啊,早就商品化了,稿费、版税,就不是商品化了吗?现在是很多媒体在强调诗歌商品化的问题,如果别这么故意强调,其实没有什么的。


问:但是,如果你论斤卖,那么衡量你诗歌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那末,人家买的,是你的诗歌的质量还是重量?

答:这个不能分开,只是形式的问题。如果我把诗刻在水杯上,或者一个小雕塑上,都可以呀,只是载体不同罢了。那你说你买的是什么?是水杯还是诗?


问:可这样会不会有人说,大家关注的是你卖诗的形式,而不是你的诗歌本身的价值?

答:会有人这样想的。再比如诗朗诵,有的人配乐朗诵,有的人用其他方式朗诵,而我尝试过默读,以及裸诵等等,都只是在寻求一种方式,一种可能性。当然,不管形式如何,都离不开诗歌的。卖诗的形式和和作为内容的诗歌是脱离不开的。


问:诗人的生活很清贫吗?如果完全靠诗歌的话,能不能维持生存?

答:会很困难,诗人们一般都有别的职业。


问:诗的稿费一般有多少钱?

答:这个不一定。我记得有一次发了一大堆,结果拿了几百块钱,还是我拿到的最多的稿费。很多杂志都没有稿费的。


让诗歌跨越界限


问:你这次的卖诗给人感觉很像是一个“行为艺术”,诗只占一部分。

答:这是我的第二个想法。卖诗的这种形式打破了诗歌与其他艺术的界限,这里面有诗、有行为艺术、有装置艺术,等等。其实对诗歌来说,以前也有诗化小说等等,我觉得越界也是很常见的。


问:可那都是在文学圈,你这次可是跨出了文学范围了。

答:是,这次跨度比较大。我觉得优秀的东西,应该善于打破界限的束缚。


问:圈子里对你卖诗的议论多吗?

答:这次到没有上次那末大,也不是轰动,是愤怒,大部分人觉得,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吧,有人觉得还不错的。


问:你对这次活动的预期是什么?

答:这是我想说的第三点,我当然是想卖钱的,这一吨诗如果都卖完的话,能卖20万。可能以后我还会做别的,我想做一个诗工厂,把诗歌产品化、日常化,让人们在家里到处都能看到诗歌。


问:那么这种过分商品化的行为是否消解了诗歌本身的意义?

答:也不是过分商品化。商品化是很正常的,可现在几乎成了贬义词了。你消费的还是一种文化,而且我觉得买的人还是有一种需要,跟买菜一样。


问:诗歌在很多人眼里,是非常神圣、严肃的事情,所以大家才不接受你把诗歌当菜一样卖。

答:我之所以尝试卖诗,就是想打破大家的这种想法。


问:那你不觉得诗歌是神圣的吗?

答:不能这样说。我的词汇表里很少有神圣、伟大、万岁这样的“大词”。这样的字眼只会蒙人,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除非你有惰性,你依赖这些词汇。


问: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也不局限于概念,我说的神圣伟大,是指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尊重的心理状态。

答:你说的现象其实很严重,结果造成诗歌的神秘感。我知道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标榜诗歌的崇高伟大,为了诗可以怎样怎样,其实都是扯淡,他真正理解的才 有多少?别人对诗稍稍做些变化,他就受不了,实际上他距离诗非常遥远的。他已经被一种莫须有的东西禁锢了思想,而形成了一种惯性。


问:可是在你十几岁刚刚写诗的时候,作为一个文学少年,一定觉得诗歌是很神圣的。

答:那当然,小时候当然觉得是神圣的。那时候可能是被骗了,被人们普遍认为的一种东西骗了。


问:可是你不觉得那样的感觉和感情更纯洁吗?

答:那不叫纯洁,那叫无知。不能那样对比,如果一个人到老年,仍然能够像少年时代那么空灵通透,当然是一种境界,可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你保持六七岁的状态,人家会说你弱智。我不希望把诗歌概念化。


裸体还是穿衣服,应该自由选择


问:自从去年你在“声援赵丽华”的诗歌朗诵会上脱衣事件之后,人们对你的议论比较多吧?

答:呵呵,我强调的是生活里的多样性。我举个例子,一个老师问学生,砖头有什么用,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用来砌墙的,但有个学生说,可以用来砸人。这是个笑 话,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砖头可以用来砌墙,也可以用来砸人,也可以用来修理这把椅子,只不过我们大家的思维都固定了,僵化了,一旦新颖的东西就接受不 了。像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就发展起来,与人们思维的新颖、活跃和包容度是有关系的,他们都见怪不怪了,当然前提是不造成伤害性。像“裸体”这件事情,其 实就是文化观念的问题,非洲有的地方,男女都是赤裸上身的——


问:但这属于地方风俗的范畴啊。

答:——不完全是风俗,这只是文化上的差异而已,不能说哪种文化是好的,其他的文化就是不好的。我希望达到一种自由社会,你也可以穿衣服,你也可以裸体,可以自由选择。现在,之所以人们觉得我的裸体刺激了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堡垒,在禁锢人们的思想。


问:你是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打破这种禁锢吗?

答:也谈不上打破,我只是在尝试可不可以。我并不想讨论对错,文化艺术界的很多问题不能用对错来框定。


问:脱衣服那件事,你是出于对朋友的支持,还是对诗歌的力挺?

答:这件事也是被媒体误解并误导了的。我们跟赵丽华见过几次面,但不是深交。那次朗诵会并不会为了刻意支持赵丽华,只是一个朗诵会而已。


问:你当时脱衣服是事前计划,还是现场的即兴发挥?

答:是事先就有计划的。我前几年就有一组作品,是一组照片,从棉袄到裤衩,一张比一张穿得少。


问:那你想表现什么呢?

答:那你觉得吃饭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干吗要想那么多?


问:可是不管你想不想,客观上都给人一种印象,就是你要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表现一种自然粗朴的状态。

答:其实,我只是在考虑人和衣服的关系:是受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比如冬天穿少了很定不行,夏天穿多了会流汗。


问: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常识还需要艺术家来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吗?

答:人们还是需要提醒的,否则很多人可能都忘了,所以需要提醒一下。这种提醒应该是无时不在的,而且可能让很多人难受。


问:难受倒没关系,关键是很多人会不理解,就像一些比较前卫的艺术,大家都是不太理解的。

答:我觉得这是时间问题。像杜尚的《小便池》,刚出来的时候挨骂,可现在价值两千万美金了。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有一种东西是不可理解、不可想象、不 可形容的,一旦你说你理解了一个事物,那么大概也就是忽略它了,思维需要不断提醒,否则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思维上的禁锢,扼杀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不止诗歌, 别的艺术也是这样。

我小时候,我大伯问过我两个问题: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诗歌?我当时不知道。我现在也不知道。可能我一辈子也不知道。但是重要的不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而是通过体验把问题解决和消解了。当然问题很重要,它时刻提醒你要思考。


我是一个“物主义者”


问:你现在还写诗吗?

答:写啊,当然写,你怎么会这么问?


问:我的意思是说,很多诗人,尤其是1980年代成名的很多诗人,现在都不怎么写了。于是有人说现在不是诗歌的时代,诗歌需要拯救,你认为呢?

答:其实谈不上拯救。有人说我是在恶搞诗歌,其实我不是在恶搞,我是在探索,我把它当作是很严肃的事情。包括上次我脱衣服那件事,我也觉得是很严肃的,我是在很安静地做一件事情。我不是在有意调侃和娱乐大众。


问:可是客观上你造成了一种娱乐效果,至少大家这么认为。

答:是的,是因为误解和曲解比较多。不过我觉得没关系,这些热闹的表象会很快消失掉。慢慢剩下来的,会是真正的文化层面的东西。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着对诗歌各种形式的突破。像穿衣服一样,为什么只能这样,或者只能那样?


问:你对自己怎样评价?在“诗人”这个中心词前面,你会选择哪些定语?

答:我是一个物主义者。我在网上搞了一个“物学院”,上面有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是要学习怎么使用物体,而是要学习怎么才能不使用物体。我们的理想是要达到一种不依赖物体的状态,越活越简单。


问:但这可能吗?像你这次卖诗,不也要通过“物”来表现?你的行为是否也因此成为了“物”?

答:我这样做不是为了出位,我是在用行动在提醒大家,应该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式。我可以做,你也可以做;我这样做,你可以那样做。一旦固定下来,就可能成为一种暴力,造成杀伤。宗教就是可以杀人的。


问:但你的反击也是一把匕首呀。

答:这不一样。我并不强制别人听我的,但是别人要强制我去听他的,而他们是强势,是多数,他们不允许少数人出格,以别的方式存在。所以他们对于我是暴力。

2007年5月2日星期三

物不是因为被注视才闪现的——读图森的小说《迟疑》/张万新


图森的六个小说,我都看过,我特别喜欢《迟疑》。我现在坐下来,想把阅读印象弄成一个文章,才发觉缺少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那就只能是下面这些呈块状排列的片段文字。
图森这个小说是背对文学史而写的,文学史有一千年有一万年,都与他没有关系。他只忠于一种小说,只写这种小说。他不必面对某种庞大的怪物而把自己弄得很累。仅仅是晓得自己在写小说就足够了。在他面前只有几个新小说的前辈,其中的卡夫卡、杜拉斯、罗伯·格里耶显得特别突出,他只跟这些人玩,他只运用他们的写法,写完后,得意地对几个前辈说:哈。。我与你们是有些不一样。
这个小说是依靠照片才完成的。图森学会了杜拉斯的方法。杜拉斯在为她的照片编写文字说明时,弄出来一部《情人》,那是个好小说,完全改写了她本人的写作史,使她以前的全部作品都变成了习作,好像她一生都在等待着积累起足够的照片。图森像他的前辈一样,对影像有着痴迷的兴趣,他喜欢拍照,也拍过电影,他有个小说就叫《照相机》。照片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提醒我们:注意那些被我们的视觉忽视了的物。物不是因为被注视才闪现的,它就在原地,等着被体验。如果缺乏体验,就算你盯着它,也看不见物。图森并不信任自己的眼睛,他需要依靠照片回忆起准确的物体验,不遗漏对这个小说来说很重要的物。如果他鲁莽的依靠想象力来写这个小说,想象力的局限性将破坏小说,物被歪曲的可能性更大。照片是对将要被遗忘的物体验的挽留,写作也是。此刻,我特别相信:任意组合起来的照片,只要经过有趣的排列,就会有一个舒服的小说隐藏在其中。通过文字,我们能够保留那种快速变化的物体验的新鲜感。更舒服的是,我们可以在物体验之后,重新创造出当时的物。
图森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是在讲故事,他晓得这次旅程必须发生在萨叙艾罗岛,在他笔下,那几乎是个孤岛,和他习惯了的日常生活有一点点疏离,一点点的陌生化。这种设置孤岛的意识,不是从图森开始的,而是新小说的秘密传统:卡夫卡的孤岛是城堡;罗伯·格里耶有部小说就直接发生在岛上;米歇尔·布托的孤岛是一列火车;克洛德·西蒙的孤岛是一条公路,或者说是一个撤退的士兵,它的边沿就是人的皮肤;欧仁·萨维茨卡亚的孤岛是一间房子;如此等等。卡夫卡很善于把假的写成真的,罗伯·格里耶那种写法,很容易把真的写成假的,只有到了图森这里,才发展成了一套组合拳:凡是真的都写成假的,凡是假的就写成真的。他运用自如,两者相互配合,彼此平衡,焊接的相当得体。图森对卡夫卡的《城堡》非常地偏爱,小说中有很多部分,都遥遥地对应着《城堡》:K渴望见到却见不到城堡主人,图森小说中的我迟疑着不急于去拜访,小说因此叫《迟疑》;K不能进入城堡,“我”却可以在主人的房间偷偷摸摸地进出。图森不是第一回这样干,早在《浴室》中就这样干了:K的身边有两个城堡派来的使者,浴室外面则有两个波兰的穷艺术家在搞装修。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图森不是故意和卡夫卡对着干,而是用这种方法向前辈表达深深的敬意。
小说第一段就精确地描述了一只死猫,引起了“我”的好奇,或者说是死猫的物体验,唤起了图森的写作兴趣。说实话,我是把这个小说当成关于猫尸的侦探小说来读的,虽然图森本意不是如此,但有谁晓得图森的本意呢。“我”每个深夜都幽灵般地出现在猫尸附近,最终解开了猫尸之谜。
图森的文字是片段的,一片接一片,真的像一张张的照片,质地轻薄,每一个该在那里的物都在那里,位置和距离都是恰到好处的,如果只有半个猫身,就只有半个猫身,决不多出来一根毛。每段文字都可以单独抽出来,作为小说的开端,它的边线也像照片一样整齐,一旦有某物越过了边线,就会滑入另一个世界。与其说他在打开这些物,还不如说他在关闭这些物,让物在他最初的体验范围内,具体地摆放着。
人也是物,但物未必是人。图森尤其相信:人就是活在表面的物,任何往深度的挖掘,都是科学的,但不是小说的。就写作而言,物就是其面貌。小说中的“我”还带着一个婴儿,这个小儿完全是一个道具,描述他的文字和描述物的文字没有区别。图森如此体验物,就是要保护小说本身也是物的正当权益,只有直截了当的物,才能躲开小说的多余部分。好小说都是直接的,不需要多余的解说,物像它本来的样子,被体验着,我们不能用华丽的东西去挡住它。图森让我们体验到他所体验到的物,我们从文字中跟着他去感触某物,却不需获得某物的知识。写作之所以舒服,就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作品本身就是物,我们体验着它,感觉到我们的活力的物化过程,那是一次重返世界的旅程,物得以独一无二地呈现。图森正是拒绝将物人格化,而保持了小说的纯净。
本来还有大约5K的文字可以写,我突然觉得累了,写不完东西的坏习惯又占了上风,何况那些话也没到非说不可的地步,就不写了。原本打算写的另一个《与物平等相处》的文字,也不写了,我偷个懒。我写这片文字是有话要说的。(嘻嘻。。不是废话写作。)我觉得目前已有的关于物的观念,都太抽象,不具体,但在写作中,观念必须技术化,才容易产生具体的作品。我写这片东西的目的是:尝试将物的观念转换成批评模式,试图在“观念技术化”方面跨出有效的一步,图森的小说不过是拿来说事的借口。就算这些文字看起来有点可笑,也请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