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2日星期六
如其所是的写作——谈苏非舒的诗/乌蒙
有没有一种诗,不抒情、不说事儿、不讲道理?一直以来,我觉得这可能是我的一种个人设想。不抒情、不说事儿、不讲道理的诗,你说怎么写啊。很难写。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抒情、说事、讲道理不是诗之为诗的本份。你要抒情可以写情书、你要说事可以写小说、你要讲道理可以写格言警句,犯不着以诗为道具。因此,“有没有一种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诗如果有,只有一种,那就是不抒情、不说事儿、不讲道理的诗。
令我兴奋的是,这样的诗已经被一个叫苏非舒的诗人写出来了。说起苏非舒,很多不写诗的与新闻沾点边的家伙也知道,哦,苏非舒,你说的是那个“裸诵”诗人、那个将诗论斤卖的诗人、那个把诗人手稿送进拍卖行的诗人吗?言下之意,似乎含有苏非舒是一个把缪斯逼为娼妓的恶作剧者。这正是当下社会的浅薄之处,只看得见脱和卖,却看不见脱和卖背后蕴涵的深远意义。我可以这样说,苏非舒之于现代汉诗,犹如杜尚之与现代艺术。在如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诗如何可能,是苏非舒所注重的。而大家所注重的则是:什么是诗,诗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苏非舒或许也有他的想法,但于他而言,这远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纠缠于诗是什么,必然会使诗越写越窄。为此,苏非舒将这一问题予以悬置,而着力于给诗松绑,使诗呈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这么说来,我说诗只有一种,那就是不抒情、不说事儿、不讲道理的诗,还是不太准确。应该这样说,苏非舒为诗贡献出了一种新的趋向、可能,那就是:不抒情、不说事儿、不讲道理。下面我想专门谈一谈苏非舒新近就要出版的诗集《喇嘛庄》。以便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位承前启后的诗人。
《喇嘛庄》是苏非舒的第二部以地理考察的方式写作的长篇诗集。第一部是《西南方的地窖》。《西南方的地窖》写的是诗人成年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西南的遥远记忆。这时的诗人已经离开西南多年,浪迹于北京。初读《西南方的地窖》,我甚为惊叹,在知识分子写作当道的1990年代,年仅25岁的诗人苏非舒竟然贡献出了如此大异其趣的长诗,如同一记扇向1990年代的响亮耳光。
话扯远了,回头说《喇嘛庄》。喇嘛庄是诗人苏非舒和朋友们曾经的居留之地。位于北京通州宋庄镇的东北部。在那里,诗人苏非舒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吆五喝六,根本不用像孤独的李白那样找不着人喝酒,举杯邀什么明月。近些日子有德国汉学家顾彬骂中国的诗人、作家把时间用在吃吃喝喝上,而不静心写作。这位老头真是严肃得可爱。他号称汉学家,却压根不懂中国文学。如果没有在生活中的吃吃喝喝,会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学么?不可能。《琵琶行》是怎么写出来的?《将进酒》是怎么写出来的?都是在吃吃喝喝中写出来的啊。中国的诗人作家对书斋写作向来是不屑的,他们在天地之中写作,出口成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国人好的就是这一口。提倡物主义写作的苏非舒恰恰也是最强调在生活中直接玩出来的诗人,与这一伟大的中国传统暗中合上了拍。
昨晚的风很大,我躺在床上听到一阵紧似一阵,摇着窗玻璃。早上起来,我看到院子里的杏树下,满是被风摇落的青杏。
很多对苏非舒裸诵事件颇有微词的诗歌卫道士自称严肃诗人,认为苏非舒亵渎了诗。“昨晚的风很大”这样的短章却不是出自他们的手笔,而是出自捣诗歌的蛋的苏非舒的手笔。这一短章写的全是苏非舒听见的、看到的,不像很多诗人一出手,就摆出很揪心的抒情模样,而我读下来却心有所动。不是为苏非舒所动,而是为苏非舒听见的、看到的景象所动。苏非舒在他的写作中,避而不谈他的情感、情绪、情怀,不是他没有情感、情绪、情怀,而是他认为用他的情感、情绪、情怀劫持读者,将读者卷走是不人道的,他愿意将读到他的诗的人留在他所呈现给人的场景中,让人自己去看、去听,去产生自己的情感、情绪、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套用萨特的说法:物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鸟叫了起来,开始是一只,后来是许多,有屋檐下的,也有远处的。我坐在屋里,朝窗外看去,天越来越白。
苏非舒的诗努力的目标是把那些隐秘的、神秘的东西带到表面上来,使它开放、明白和清楚。苏非舒憎恶神秘主义和解释宗教奥秘者那种感情上夸大和动人的姿态。诗在苏非舒这里,是对明显事物的巨大渴求,也是一种追求明朗的坚决意志。苏非舒诗中的那个我,不是唯我论中“我思故我在”之我,在唯我论中,“我”,主体吞没了外在世界,于是“我”变成肿瘤,使现代人不得不对之进行开刀治疗。苏非舒的方法是,直接注意物,正如阳光穿透玻璃,既不停留在玻璃中也不注意到玻璃的存在一样,“我”也穿过本身内在的容积,直接达到物,专心注意物。凭借语言的力量,苏非舒以细菌学家的见微知著、原子物理学家的精确及一个好园丁的美感,如其所是地将他的人生境遇写得惊心动魄,然而,我们从他的诗中,却看不到一句直接描述内心的句子,这正是苏非舒高于此一时代的卓越之处。
我想,将来世人知道中国有个叫喇嘛庄的地方,肯定是因为一个叫苏非舒的诗人,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有关苏非舒的36个段子/何三坡
1:认识苏非舒已经十年了。但当我准备描述这个人的时候,我感到为难,就像你手边一枝笔、一个酒杯和一把椅子,它因为过于熟悉而变得陌生。
2:生活中,他是一个围着一棵树兜圈子的人,但他会告诉你他一直在前进。
3:用这个话来解释苏非舒的诗歌同样是适合的,十年前与十年后他所写下的东西,如出一辙。他的写作对诗歌评论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与困惑,那就是:每一种解释都总是太早或太迟了。
4: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诗歌会怎么样呢?这是需要人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我估计没有人真正去考虑它。
5:看过《西南方的地窖》的人,会迷失在地窖里。去过《喇嘛庄》的人,自己也难走出来,除非你认识一个黑车司机。
6:在艺术史上,人们最担心的不是才华,而是违背道德,苏非舒满足了人们的担心。
7:酒对苏非舒不构成打击。我相信他们之间有一个秘密的协定。
8:苏非舒一直在强调与物相处的能力。但是一旦喝了酒,他就不能与人相处了。他会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物主义是最牛逼的。而且必须从对方那里得到肯定。哪怕他热爱的维特根斯坦正坐在他的对面,他也会逼着对方低下他的头来。
9:任何一个与苏非舒探讨问题的人都将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最终会发现自己进入的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苏非舒是个善辩的人,他只是乐意向世界证明,辩论的道路是没有穷尽的。
10:人们往往关心的不是苏非舒的诗歌,而是他的行为艺术。而他的艺术行为,恰恰是人们看不懂的一部分。
11:在今天的中国,一个诗人脱掉他穿上的18件衣服,裸体走上台去朗诵诗歌,会遭到警察拘留,会遭到群众谩骂。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哦。但人们体会到的不是乐趣,而是恐惧,他们恐惧的不是诗人,是他们自己的身体。
12:诗歌不可以论斤卖吗?苏非舒这样问。接着,他就卖了。他戴上一顶草帽坐在一吨诗稿面前。看上去像一个小贩。但是,就是这个小贩可能正在改变我们对诗歌的看法。
13:世界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吗?是的,一直如此哦。一部世界史就是少数人的历史。
14:对女人,苏非舒的态度是非凡的,他认为长相平平的女人最有性感。
15:许多次诗歌朗诵会上,人们发现苏非舒走上台去,坐下打开一本书,很安静地看起来。
16:一个安静的人的内心可能藏有最大的暴力,但是当他遭遇暴力时,却选择了隐忍。这就叫匪夷所思。
17:他听了一个笑话仍然会忍不住笑起来。但他从来不讲笑话,他不拒绝,也不去创造它。
18:面对日常生活,他是一个拙劣的骑手。但我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从马背上跌下来。
19:有一年,听说他要结婚,朋友们都替他高兴。但他脸上看不出高兴的表情;有一年,他离婚了,朋友们都准备难过,却也看不见他的悲伤。
20:他与不同女人呆在一起,不是因为这个女人,而是他在期待着与未来的孩子见面。
21:在北京,他总是住宽大的房子,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有钱人。我怀疑他对金钱充满仇恨。
22:对待世界,他一向宽容,甚至对邪恶的一切他也是宽容的,他不能容忍的是酒桌边意见。
23:一个极端的人。罕见的人。为诗歌而生的人。一个拍卖诗歌手稿的人。
24:他最终要去哪里?只有他自己知道。
25:眼下,他的诗歌博物馆就要开张了,他将如何开张?他是不是在建造一朵云彩?
26:据说在一次诗会上,轮到苏非舒发言,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只会叫的人造鸟,那只鸟对着麦克风叫了起来,把一个诗歌评论家气坏了。
27:也许克莱斯特是对的,他说:诗人最愿意做的事是不用语言去传播思想。
28:人们读《喇嘛庄》时会说,他为什么什么也没有表达?这与人们读苏格拉底时的感受差不多。
29:多年以前,他曾经与一个女孩在天安门广场上呆了一个通宵,他们很愉快,甚至都忘了应该亲吻。
30:能从一本农作物的书中发现诗歌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佩服呢?
31:在中国,坚持每年写出一部诗集而不出版的人还有吗?
32:假设你有问题要问,当然是你的问题,假设你没有问题要问,他会说:你有问题,你绝对有问题。
33:一个相信语言的人,他把语言变成一座庄园,自己却不住在那里。他出门比赛喝酒、聊天。
34:他的写作让真正的写作者因为喜悦而震惊,他的行为让尊敬道德的人愤怒而愚蠢。
35:他的小半生,就是一小捆矛盾,惠特曼替我作了解释,那是因为太浩瀚了。
36:印象里,苏非舒是灰色的。但维特根斯坦说,智慧是灰色的。
2008、4、7北京燕山
2:生活中,他是一个围着一棵树兜圈子的人,但他会告诉你他一直在前进。
3:用这个话来解释苏非舒的诗歌同样是适合的,十年前与十年后他所写下的东西,如出一辙。他的写作对诗歌评论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与困惑,那就是:每一种解释都总是太早或太迟了。
4:如果没有这个人,中国诗歌会怎么样呢?这是需要人们认真考虑的问题。但我估计没有人真正去考虑它。
5:看过《西南方的地窖》的人,会迷失在地窖里。去过《喇嘛庄》的人,自己也难走出来,除非你认识一个黑车司机。
6:在艺术史上,人们最担心的不是才华,而是违背道德,苏非舒满足了人们的担心。
7:酒对苏非舒不构成打击。我相信他们之间有一个秘密的协定。
8:苏非舒一直在强调与物相处的能力。但是一旦喝了酒,他就不能与人相处了。他会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物主义是最牛逼的。而且必须从对方那里得到肯定。哪怕他热爱的维特根斯坦正坐在他的对面,他也会逼着对方低下他的头来。
9:任何一个与苏非舒探讨问题的人都将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最终会发现自己进入的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苏非舒是个善辩的人,他只是乐意向世界证明,辩论的道路是没有穷尽的。
10:人们往往关心的不是苏非舒的诗歌,而是他的行为艺术。而他的艺术行为,恰恰是人们看不懂的一部分。
11:在今天的中国,一个诗人脱掉他穿上的18件衣服,裸体走上台去朗诵诗歌,会遭到警察拘留,会遭到群众谩骂。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哦。但人们体会到的不是乐趣,而是恐惧,他们恐惧的不是诗人,是他们自己的身体。
12:诗歌不可以论斤卖吗?苏非舒这样问。接着,他就卖了。他戴上一顶草帽坐在一吨诗稿面前。看上去像一个小贩。但是,就是这个小贩可能正在改变我们对诗歌的看法。
13:世界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吗?是的,一直如此哦。一部世界史就是少数人的历史。
14:对女人,苏非舒的态度是非凡的,他认为长相平平的女人最有性感。
15:许多次诗歌朗诵会上,人们发现苏非舒走上台去,坐下打开一本书,很安静地看起来。
16:一个安静的人的内心可能藏有最大的暴力,但是当他遭遇暴力时,却选择了隐忍。这就叫匪夷所思。
17:他听了一个笑话仍然会忍不住笑起来。但他从来不讲笑话,他不拒绝,也不去创造它。
18:面对日常生活,他是一个拙劣的骑手。但我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从马背上跌下来。
19:有一年,听说他要结婚,朋友们都替他高兴。但他脸上看不出高兴的表情;有一年,他离婚了,朋友们都准备难过,却也看不见他的悲伤。
20:他与不同女人呆在一起,不是因为这个女人,而是他在期待着与未来的孩子见面。
21:在北京,他总是住宽大的房子,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有钱人。我怀疑他对金钱充满仇恨。
22:对待世界,他一向宽容,甚至对邪恶的一切他也是宽容的,他不能容忍的是酒桌边意见。
23:一个极端的人。罕见的人。为诗歌而生的人。一个拍卖诗歌手稿的人。
24:他最终要去哪里?只有他自己知道。
25:眼下,他的诗歌博物馆就要开张了,他将如何开张?他是不是在建造一朵云彩?
26:据说在一次诗会上,轮到苏非舒发言,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只会叫的人造鸟,那只鸟对着麦克风叫了起来,把一个诗歌评论家气坏了。
27:也许克莱斯特是对的,他说:诗人最愿意做的事是不用语言去传播思想。
28:人们读《喇嘛庄》时会说,他为什么什么也没有表达?这与人们读苏格拉底时的感受差不多。
29:多年以前,他曾经与一个女孩在天安门广场上呆了一个通宵,他们很愉快,甚至都忘了应该亲吻。
30:能从一本农作物的书中发现诗歌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佩服呢?
31:在中国,坚持每年写出一部诗集而不出版的人还有吗?
32:假设你有问题要问,当然是你的问题,假设你没有问题要问,他会说:你有问题,你绝对有问题。
33:一个相信语言的人,他把语言变成一座庄园,自己却不住在那里。他出门比赛喝酒、聊天。
34:他的写作让真正的写作者因为喜悦而震惊,他的行为让尊敬道德的人愤怒而愚蠢。
35:他的小半生,就是一小捆矛盾,惠特曼替我作了解释,那是因为太浩瀚了。
36:印象里,苏非舒是灰色的。但维特根斯坦说,智慧是灰色的。
2008、4、7北京燕山
2008年4月1日星期二
苏非舒在线互动访谈
时间:3月16日
地点:一起写网
主持:远观
远观:欢迎苏非舒的到来,首先介绍下你的创作历程,然后说说你现在干什么呢?
苏非舒:来了,感谢远观。创作历程在我上面提供的简历中基本就有了。最近主要在准备做诗工厂的一些事儿。
张后:我想问你,是不是这次的诗歌活动,所征的诗歌一定要写北京的?否则为什么叫为“北京种下10000首诗”呢?苏非舒:写哪具体不限,都可以。这次活动是“为北京市种下10000首诗”,就是要在北京种下10000首诗,并不具体限制只写北京的诗。
张后:你们2008年除了这个10000首诗歌活动,还有没有其他策划?有没有诗歌与奥运相结合的国际性质诗歌艺术活动?苏非舒:当然还会有别的计划,正在计划中。主要是诗工厂这块的产品的开发。最近的计划应该是4月底做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的书法展。有,有一个活动正在商定中,因为还没有具体落实,现在不便多说。
孙玉良:诗歌也能进入市场?这倒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请问苏非舒,如果带着商业头脑去创作诗,还能否创作出如李白、杜甫似的不朽诗篇呢?创作时不带任何商业性,只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但如果作品有机会出版,跟出版商讲价就不要客气了,苏非舒,你说我理解的对与不对?
苏非舒:人无所不在市场中,诗歌怎么会不在?写怎么样的诗,怎么写诗,这是需要有非常好的商业头脑。
阿豪:问好苏非舒!我们知道在不久前女诗人赵丽华遭网友恶搞,你为了支持赵,而不惜“裸诵”,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看待所谓的“梨花体”诗歌的?
苏非舒:你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裸体默读跟赵无关。没有看法。
阿豪:一直以来,人们往往都认为艺术是和商业或市场格格不入的,而你却提倡诗歌市场化,你认为诗歌真的可以和市场融为一体吗?如果可以,你认为该怎么做?
苏非舒:诗歌一直都在市场中,就像我们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在市场中一样。可能是它离我们太近,所以我们反而不自知。
阿豪:乐趣园和《诗选刊》曾经联合举行了中国十大杰出诗人、网络诗人的评选活动,在“十大先锋诗人”的名单里你也名列其中,我想对于这样的评选活动,有些人会大声叫好,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而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评选活动的?苏非舒:评选者有评选者的自由,当然,别人也有别人说的自由。我尊重每个人做事的权利。
第四纪:我问第一个问题。请问大诗人,在你制造的这么多事件中,有多少是想炒作?你认为诗歌需要那么多行为艺术么?
苏非舒 :对于好玩的事情我一直都喜欢去做。是人都需要那么多的行为,我喜欢鲜活的人生。人在,行为就无所不在。
舒雨湖:你如何看待诗作者参与社会活动与其自身进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苏非舒:这是一体的,是人都离不开。就像人要吃饭,也要睡觉一样。
舒雨湖:从最近一两年在网上的了解,如上面介绍你的资料中,列举的你的诗集比较多,请问这些诗集是不是都已经全部在国内公开出版了?另外,无论出版与否,请你说说你的这些诗集的影响。
苏非舒:基本都没有公开出版过,这只是我这些年来所写的作品的集子,我喜欢一组一组地去写东西。你指的是怎样的影响?
舒雨湖:你认为,朋友们关注你的诗歌作品多一些,还是关注你本人多一些?你又建议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苏非舒:如果可以,两样都不要。或者说两样都要。横着看或者竖着看都可以。
舒雨湖:请问,你多少年没回重庆了?你对家乡的看法是怎样的?家乡和你诗里提到的乡村的元素的关系是怎样的?
苏非舒:基本上每年都回去,除特殊情况外。我老家是丰都,我当然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如果可能,我愿意在那里过完我的后半生。我诗里提到的乡村多来自我对家乡的记忆。
舒雨湖:请问,你如何看待城市与你的诗歌的关系?进一步问,你认为部分城市(比如首都)在哪些方面是有优势的,针对诗歌来说。
苏非舒:不好说。在信息量上吧。城市利于学习,当然也是指的在信息的获取上面,其实我后来又觉得这个并不重要。
舒雨湖:你喜欢看纸质的书籍,还是更喜欢阅读非纸质的书籍以及文章?也就是说,你在网络上活动广泛不广泛。进一步问,你如何看待网络社区的各种文学组织,尤其是诗歌组织?
苏非舒:都可以,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如查资料上我喜欢在网上去查,这样快捷。当然我更喜欢躺在床上把一整本书看完。当距离成为一个问题时,网络上的各种组织给了我们大家交流的便利。
舒雨湖:你喜欢了解外国的作家吗?如果喜欢,请问你在了解外国作家的时候,喜欢读翻译版本,还是读原版的纯外语的版本?你怎样看待外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
苏非舒:不是喜欢不喜欢,是我的环境让我读的外国人写的书比中国人写的书还要多。当然也只能是读翻译本的,我不懂外语。当然也只能是两种语言的关系。
舒雨湖:你怎样看待创作作品的过程?(是感性多一些,还是理性多一些)
苏非舒:我写我看到的那些东西,我去看它所在的那个位置,我去体会它们的自在。
舒雨湖:你认为,现在写文章(尤其是写诗)的年轻人有没有团结起来的必要?或者,你认为未来十年内,有关现代汉语诗歌领域的思维走向是什么样子的?谢谢。
苏非舒:我觉得相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只是跟同类。应该有它应有的样子,我们做成什么,它的样子就是什么。堃妻一切:您好,我是一起写网教育版面的斑竹,请问,对于您现在的成功,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苏非舒 :你好。首先,我没有成功。我觉得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自在就好。远观:我曾经收到过你的《物主义》的前两期,那大概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了,我想问下物主义是你首次提出来的吗?还是早有这样的艺术概念。看得出来你得给我们诠释一下,如何?苏非舒 :应该是。我最近在编《物主义手册》,是这些年来我们一些同仁写的对物主义的理解。到时给你们分发一下,在这里我就先不说了。第四纪:少说废话,和客套话好么?你的诗歌创作理念是什么?你认为你的所作所为对诗歌有正面的影响么?谢谢大诗人,请回答我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苏非舒 :我不知道。这个,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吧。浣莎苎萝:舒大师,你好!请问你对现在诗歌的争议观有何见解啊?为什么你的物主义这个观点能被一些人所认同?苏非舒 :没有见解。对于物主义观点能被一些人认同这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浣莎苎萝:请问你的理念是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说什么驱使你朝物主义这方面走的?在你写诗的历程中,这个理念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苏非舒 :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愿望。我的写作就是我跟它们交往、相处的过程。
第四纪:大诗人不要避重就轻好不不好。
苏非舒 :避重就轻是一种态度。
Aice:舒大师,请问你除了写现代诗,会写写古体诗什么的吗?苏非舒 :我写现在的诗,不管它是现代诗,还是古诗。
第四纪:那就跟着你的回答提一个问题。你认为诗人能算一种职业么?在商业和艺术的选择上,你是更趋向艺术呢?还是商业?苏非舒 :你认为它是它就应该是。商业即艺术,反之也是。
池沫树:你这是艺术等同于生活?苏非舒 :但艺术还是艺术,生活也还是生活。
第四纪:那再请问一个问题:什么又不是艺术呢?苏非舒 :你应该去问艺术。看什么不是它。
浣莎苎萝:请问舒大师,你在今后的写诗路上还将继续物主义理念吗?还是将会改变理念,重新选择?苏非舒 :理念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生活。
十鼓:我很想知道你的诗歌之路,看到你的文字介绍里说你是1989年开始创作诗歌的,我想知道你是什么动因来投入到诗歌写作的?苏非舒 :我想认识这个世界,我想跟它好好相处。十鼓:对于这次“北京种下10000首”诗歌活动,你认为带给诗歌本身的意义有多大?我主要的是指这次活动的“现场”和“远景”而言。苏非舒 :这个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就好比种树,我只关心种以及怎么种。至于最后谁乘凉对我不重要,也不关心。十鼓:作为70年代出生的诗人,你认为“70后”这个词义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它是否真正具有诗域的划分概念?同时你认为你自己是“70后”吗?苏非舒 :这个划分不重要,只是一种说法。我生于70后,这个是事实。十鼓:我很想知道,你认为当下诗歌是不是有的就是“语言沉溺于自我的嬉戏空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苏非舒 :我对“语言沉溺于自我的嬉戏空间”这句话不理解。
第四纪: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上面提的一些问题你还没考虑清楚,建议你暂时不要去搞什么诗歌创作,也不要去搞与关诗歌有关的活动,以免诗歌和诗人被误解。你的诗歌创作是源于什么,你有继承和发扬么?你提出了你的物主义,请你具体阐释下你的物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的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是什么?你对古诗与现代诗歌的血脉关系怎么处理的?说白了。你写诗歌总会有个支撑,继承和创新。请问你的支撑,继承和创新是什么?谢谢大诗人。请回答。苏非舒 :对于你的建议我一定会正确对待,当然也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中对我的创作这么关心。而我给你的建议是:学着去看事物,而不是支撑、继承和创新。
远观:你觉得在北京这群诗人的生存状态如何?你觉得诗人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你更喜欢民刊还是官刊?你的《物主义》会有发展吗?这种意识形态能有更多的人接受吗?尤其在这个缺乏文学味、艺术味道的时代里?
苏非舒 :北京这群诗人的生存状态如何,我认为,应该是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吧。至于诗人未来的出路,应该是在于衣食住行吧。民刊还是官刊,对于我都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在我看来任何事情,向前走是对的。其实它是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之道。其他我认为并不重要。
池沫树:请问苏非舒,你写小说吗?你是不是喜欢日常化、私人化的小说,或诗歌?苏非舒 :写。我把诗当小说写。
池沫树:我之前看过一本你策划的北京作家小说集,我觉得比诗好读,那你为什么很多活动要选择诗歌?苏非舒 :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我说过,我把诗当小说写,当然也把小说当诗看。
池沫树:我认为网络的冲击和诗歌的行为艺术对诗写者来说带来的是灾难性,对于读者是悲哀的,对于娱乐是一场火灾。苏非舒 :你的认为是对的。
何不归:网络的开放可以说对诗歌的冲击很大,但有好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为了诗歌的真正繁荣,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苏非舒 :没有注意什么,有的只是要更不注意什么。
第四纪:看了大诗人的回答。基本上是失望的。
苏非舒 :这就对了。我能给你什么希望。如果我的回答让你觉得自己有希望,那就对了。
远观:能谈谈你的《喇嘛庄》吗?我看了一部分觉得很好,你能说说具体的创作环境吗?这种创作手法很是新鲜。苏非舒 :可以,《喇嘛庄》是我在喇嘛庄写的,喇嘛庄是宋庄下面的一个村子,我在那住了两年。那时候我的生活出了点问题。我想去作些调整。
远观:在声援女诗人赵丽华的时候,北京的朗诵会上你脱了衣服,你觉得值得吗?看得出来你已经看清一种本质上的东西,能谈谈吗?苏非舒 :没有值不值得,那是我的一个作品,你可能对整件事情不太了解。本质上的东西就是没有本质,东西哪来本质。
第四纪:这样讨论下去有意思么?好玩,当然一切都是这样。好玩对自己来说,这没什么,也天经地义。写诗歌不管怎么写,自己写着高兴就好,但只要它没进入公众的世界,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他的权力和自由。中国人的诗歌情节是很重的。我们有悠久的诗歌传统。我们有我们东方的诗歌创作理念。写诗歌也得有所继承和发扬。诗歌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有爹有妈。现在的现代诗歌不被理解,诗人被鄙视。到底谁出错了?诗人不该反省么?难道真的是读者出了问题?苏非舒 :你重要还是诗歌重要?只有你放下诗歌了,你就是诗歌。
远观:《物主义》的代表诗人和艺术家有哪些?能具体说说吗?你们是不是已经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了?苏非舒 :这还需要点名啊。所有面向事物去思考的人都应该是物主义者。应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中。
远观:你对体制诗人和作家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有个作家证就是作家吗?或者说被别人承认的诗人。我曾经在中国当代诗歌论坛看到某个青年诗人说,如何我才是个诗人,有人回答,在官刊至少两种刊物上发表了诗歌,还有的说要进入诗歌协会?我觉得你坚定你是,你就是,你觉得呢?苏非舒 :这个身份不重要,是什么来构成你这个身份,这个重要。
远观:未来有什么规划,可以透露下吗?苏非舒 :坚持诗歌的市场化,推动诗歌的改革开放进程。
安琪:苏非舒好!我曾在多种场合(诗人聚会后访谈)列你为70后前五,你的《喇嘛庄》、《农事诗》等都是分量很重的长诗,70后里有这么丰富长诗创作量的并不多。但是我也发现,我的推荐经常让人不以为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你的裸体朗诵,在大家看来,只有诗歌不好的人才需要炒作。客观地说,我对你当年在属于公众场所的“裸”也是很生气,那对你的形象肯定不利,你难道当时就没顾虑到那是个不宜“裸”的公众场所?苏非舒 :嗯,感谢安琪的推重。当然会有考虑,但应该它可能只能是在另一个语境里才会生效,但我也在问,这样的语境可不可以相互转换,为了人的生活,而不是其他分类上的意义。当然,如果是哪个人因为我这样的事情而生气,我愿意说对不起,这绝不是我的本意。特别是朋友。
安琪:你如何看待长诗写作?现在还创作长诗吗?苏非舒 :其实我并不太看重诗是长诗或者说短诗。我基本上都是一气一组一组写的,我觉得那样才解气。
安琪:对中间代,你如何评价?对你置身其中的70后,你又如何评价?苏非舒 :我对这种划分不作任何评价。而对在其中的努力非常认同。
安琪:曾听你说到你在北漂后一段时间又回到重庆,呆了一段时间后你觉得还是北京适应,就又上来了,说说你如何看待北京这个城市?苏非舒 :当然我还是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在这个城市有很多朋友,人以群分嘛。还有它对于我的信息的吸取很有帮助。其实的不重要。
安琪:这两年,黄岩做了很多与诗歌有关的行为艺术,我理解他是想把诗歌推广到圈外,但也应该承认,这些活动的善后工作似乎都有缺陷,引发的往往是负面效果,你作为许多诗歌行为艺术的参与者,如何看待这里面的问题?苏非舒 :其实应该也不尽是负面效果,我觉得可能还是看事物的角度。我们只是企图让诗歌松动一些,松到可以种下别样的种子。
涂草:既然是市场化,那么,您觉得诗歌的受众群,除了诗歌爱好者,在大众群中能有取得大份额市场的可能吗?另外,这样做,在提升诗歌经济价值的同时,是否会发生降低或破损诗歌艺术品位的可能呢?
苏非舒 :不是取得,而是本来就是诗无所不在,在爱好者那里,也在不爱好者那里。让人人发现自己的诗所在,这就是市场化的目的。你认同我上面所说的,那你第二个问题就不存在。
涂草:明白了,呵呵,是我开始把“市场化”理解狭隘了,谢谢您的回答。我想您的努力是唤醒群体中所未自知但先天存在的“诗意意识”,从而使人们提高自我认知方式或境界层次,从整体上自发地上升或过渡到“诗意世界”。 不知这样理解是否贴切?苏非舒 :嗯。我一直认为:诗在诗外,诗是我们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而我们往往太过于看重那写出的文字。
第四纪:今天有什么实质性的讨论么?哈哈,诗人!苏非舒 :有。至少有你在,让讨论更鲜活。感谢。
涂草:其实在这次访谈之前,单从苏非舒的简介上我并没能对他产生什么兴趣,在“裸读”事件上也存在不解甚至是不屑。然而在访问过程回答中,我觉得他是看透了一些东西的,虽然语言很简短,我却觉得是十分不错的见解。1、“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愿望。我的写作就是我跟它们交往、相处的过程。”2、“理念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生活。”3、“学着去看事物,而不是支撑、继承和创新。”4、“只有你放下诗歌了,你就是诗歌。”我觉得他的努力是一种奋力突破,突破语言本身所有的限制,使诗歌超出字面上的文体形式与表达,而行成诗性自身的存在物。小点看,诗歌是人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大点看,诗,是超出人世界的更为广袤的部分——如果仅仅停留在诗歌语言的技巧上讨论,我想才是肤浅的。——态度远比技术重要。而所谓的“市场化”,我觉得它并非是指,要求写作者带着“商业冲动”去创作,一个为了金钱而写诗的人应该也写不出来。何谓“市场”?我觉得就是大众,就是老百姓。比如吃穿住行,那是物质消费,然而文艺创作本就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消费,这是责无旁怠的事。人们每每说起名著或者古典,总会说它们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然而,孰不知,“流芳百世”这个过程本身,本就是一种成功的“市场化”。现代社会的语境接受问题,不只是作者本人的问题,同样是接受者的问题——我也经常思考,现代社会,按理说,文盲肯定比古代少,可为什么现在的纯文艺作品却流传不广,问题在哪儿?除了作品过多的注重晦涩的技巧外,更多的情况应该在大众那里——除了文学爱好者,常人百姓可能关心诗歌发展比他们的自身生存还要多吗?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文学的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写好作品,能够唤醒大众的“文学意识”甚至是“艺术意识”,显得更加重要——这大概同样也是“行为艺术”的作用和心愿吧。
苏非舒:嗯,感谢涂草。也感谢大家。
地点:一起写网
主持:远观
远观:欢迎苏非舒的到来,首先介绍下你的创作历程,然后说说你现在干什么呢?
苏非舒:来了,感谢远观。创作历程在我上面提供的简历中基本就有了。最近主要在准备做诗工厂的一些事儿。
张后:我想问你,是不是这次的诗歌活动,所征的诗歌一定要写北京的?否则为什么叫为“北京种下10000首诗”呢?苏非舒:写哪具体不限,都可以。这次活动是“为北京市种下10000首诗”,就是要在北京种下10000首诗,并不具体限制只写北京的诗。
张后:你们2008年除了这个10000首诗歌活动,还有没有其他策划?有没有诗歌与奥运相结合的国际性质诗歌艺术活动?苏非舒:当然还会有别的计划,正在计划中。主要是诗工厂这块的产品的开发。最近的计划应该是4月底做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的书法展。有,有一个活动正在商定中,因为还没有具体落实,现在不便多说。
孙玉良:诗歌也能进入市场?这倒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请问苏非舒,如果带着商业头脑去创作诗,还能否创作出如李白、杜甫似的不朽诗篇呢?创作时不带任何商业性,只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但如果作品有机会出版,跟出版商讲价就不要客气了,苏非舒,你说我理解的对与不对?
苏非舒:人无所不在市场中,诗歌怎么会不在?写怎么样的诗,怎么写诗,这是需要有非常好的商业头脑。
阿豪:问好苏非舒!我们知道在不久前女诗人赵丽华遭网友恶搞,你为了支持赵,而不惜“裸诵”,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看待所谓的“梨花体”诗歌的?
苏非舒:你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裸体默读跟赵无关。没有看法。
阿豪:一直以来,人们往往都认为艺术是和商业或市场格格不入的,而你却提倡诗歌市场化,你认为诗歌真的可以和市场融为一体吗?如果可以,你认为该怎么做?
苏非舒:诗歌一直都在市场中,就像我们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在市场中一样。可能是它离我们太近,所以我们反而不自知。
阿豪:乐趣园和《诗选刊》曾经联合举行了中国十大杰出诗人、网络诗人的评选活动,在“十大先锋诗人”的名单里你也名列其中,我想对于这样的评选活动,有些人会大声叫好,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而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评选活动的?苏非舒:评选者有评选者的自由,当然,别人也有别人说的自由。我尊重每个人做事的权利。
第四纪:我问第一个问题。请问大诗人,在你制造的这么多事件中,有多少是想炒作?你认为诗歌需要那么多行为艺术么?
苏非舒 :对于好玩的事情我一直都喜欢去做。是人都需要那么多的行为,我喜欢鲜活的人生。人在,行为就无所不在。
舒雨湖:你如何看待诗作者参与社会活动与其自身进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苏非舒:这是一体的,是人都离不开。就像人要吃饭,也要睡觉一样。
舒雨湖:从最近一两年在网上的了解,如上面介绍你的资料中,列举的你的诗集比较多,请问这些诗集是不是都已经全部在国内公开出版了?另外,无论出版与否,请你说说你的这些诗集的影响。
苏非舒:基本都没有公开出版过,这只是我这些年来所写的作品的集子,我喜欢一组一组地去写东西。你指的是怎样的影响?
舒雨湖:你认为,朋友们关注你的诗歌作品多一些,还是关注你本人多一些?你又建议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苏非舒:如果可以,两样都不要。或者说两样都要。横着看或者竖着看都可以。
舒雨湖:请问,你多少年没回重庆了?你对家乡的看法是怎样的?家乡和你诗里提到的乡村的元素的关系是怎样的?
苏非舒:基本上每年都回去,除特殊情况外。我老家是丰都,我当然喜欢那里的一草一木,如果可能,我愿意在那里过完我的后半生。我诗里提到的乡村多来自我对家乡的记忆。
舒雨湖:请问,你如何看待城市与你的诗歌的关系?进一步问,你认为部分城市(比如首都)在哪些方面是有优势的,针对诗歌来说。
苏非舒:不好说。在信息量上吧。城市利于学习,当然也是指的在信息的获取上面,其实我后来又觉得这个并不重要。
舒雨湖:你喜欢看纸质的书籍,还是更喜欢阅读非纸质的书籍以及文章?也就是说,你在网络上活动广泛不广泛。进一步问,你如何看待网络社区的各种文学组织,尤其是诗歌组织?
苏非舒:都可以,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比如查资料上我喜欢在网上去查,这样快捷。当然我更喜欢躺在床上把一整本书看完。当距离成为一个问题时,网络上的各种组织给了我们大家交流的便利。
舒雨湖:你喜欢了解外国的作家吗?如果喜欢,请问你在了解外国作家的时候,喜欢读翻译版本,还是读原版的纯外语的版本?你怎样看待外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
苏非舒:不是喜欢不喜欢,是我的环境让我读的外国人写的书比中国人写的书还要多。当然也只能是读翻译本的,我不懂外语。当然也只能是两种语言的关系。
舒雨湖:你怎样看待创作作品的过程?(是感性多一些,还是理性多一些)
苏非舒:我写我看到的那些东西,我去看它所在的那个位置,我去体会它们的自在。
舒雨湖:你认为,现在写文章(尤其是写诗)的年轻人有没有团结起来的必要?或者,你认为未来十年内,有关现代汉语诗歌领域的思维走向是什么样子的?谢谢。
苏非舒:我觉得相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只是跟同类。应该有它应有的样子,我们做成什么,它的样子就是什么。堃妻一切:您好,我是一起写网教育版面的斑竹,请问,对于您现在的成功,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苏非舒 :你好。首先,我没有成功。我觉得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自在就好。远观:我曾经收到过你的《物主义》的前两期,那大概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了,我想问下物主义是你首次提出来的吗?还是早有这样的艺术概念。看得出来你得给我们诠释一下,如何?苏非舒 :应该是。我最近在编《物主义手册》,是这些年来我们一些同仁写的对物主义的理解。到时给你们分发一下,在这里我就先不说了。第四纪:少说废话,和客套话好么?你的诗歌创作理念是什么?你认为你的所作所为对诗歌有正面的影响么?谢谢大诗人,请回答我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苏非舒 :我不知道。这个,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吧。浣莎苎萝:舒大师,你好!请问你对现在诗歌的争议观有何见解啊?为什么你的物主义这个观点能被一些人所认同?苏非舒 :没有见解。对于物主义观点能被一些人认同这个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浣莎苎萝:请问你的理念是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说什么驱使你朝物主义这方面走的?在你写诗的历程中,这个理念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苏非舒 :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愿望。我的写作就是我跟它们交往、相处的过程。
第四纪:大诗人不要避重就轻好不不好。
苏非舒 :避重就轻是一种态度。
Aice:舒大师,请问你除了写现代诗,会写写古体诗什么的吗?苏非舒 :我写现在的诗,不管它是现代诗,还是古诗。
第四纪:那就跟着你的回答提一个问题。你认为诗人能算一种职业么?在商业和艺术的选择上,你是更趋向艺术呢?还是商业?苏非舒 :你认为它是它就应该是。商业即艺术,反之也是。
池沫树:你这是艺术等同于生活?苏非舒 :但艺术还是艺术,生活也还是生活。
第四纪:那再请问一个问题:什么又不是艺术呢?苏非舒 :你应该去问艺术。看什么不是它。
浣莎苎萝:请问舒大师,你在今后的写诗路上还将继续物主义理念吗?还是将会改变理念,重新选择?苏非舒 :理念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生活。
十鼓:我很想知道你的诗歌之路,看到你的文字介绍里说你是1989年开始创作诗歌的,我想知道你是什么动因来投入到诗歌写作的?苏非舒 :我想认识这个世界,我想跟它好好相处。十鼓:对于这次“北京种下10000首”诗歌活动,你认为带给诗歌本身的意义有多大?我主要的是指这次活动的“现场”和“远景”而言。苏非舒 :这个不是我关心的问题。就好比种树,我只关心种以及怎么种。至于最后谁乘凉对我不重要,也不关心。十鼓:作为70年代出生的诗人,你认为“70后”这个词义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它是否真正具有诗域的划分概念?同时你认为你自己是“70后”吗?苏非舒 :这个划分不重要,只是一种说法。我生于70后,这个是事实。十鼓:我很想知道,你认为当下诗歌是不是有的就是“语言沉溺于自我的嬉戏空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苏非舒 :我对“语言沉溺于自我的嬉戏空间”这句话不理解。
第四纪: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上面提的一些问题你还没考虑清楚,建议你暂时不要去搞什么诗歌创作,也不要去搞与关诗歌有关的活动,以免诗歌和诗人被误解。你的诗歌创作是源于什么,你有继承和发扬么?你提出了你的物主义,请你具体阐释下你的物主义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的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是什么?你对古诗与现代诗歌的血脉关系怎么处理的?说白了。你写诗歌总会有个支撑,继承和创新。请问你的支撑,继承和创新是什么?谢谢大诗人。请回答。苏非舒 :对于你的建议我一定会正确对待,当然也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中对我的创作这么关心。而我给你的建议是:学着去看事物,而不是支撑、继承和创新。
远观:你觉得在北京这群诗人的生存状态如何?你觉得诗人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你更喜欢民刊还是官刊?你的《物主义》会有发展吗?这种意识形态能有更多的人接受吗?尤其在这个缺乏文学味、艺术味道的时代里?
苏非舒 :北京这群诗人的生存状态如何,我认为,应该是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吧。至于诗人未来的出路,应该是在于衣食住行吧。民刊还是官刊,对于我都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在我看来任何事情,向前走是对的。其实它是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之道。其他我认为并不重要。
池沫树:请问苏非舒,你写小说吗?你是不是喜欢日常化、私人化的小说,或诗歌?苏非舒 :写。我把诗当小说写。
池沫树:我之前看过一本你策划的北京作家小说集,我觉得比诗好读,那你为什么很多活动要选择诗歌?苏非舒 :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我说过,我把诗当小说写,当然也把小说当诗看。
池沫树:我认为网络的冲击和诗歌的行为艺术对诗写者来说带来的是灾难性,对于读者是悲哀的,对于娱乐是一场火灾。苏非舒 :你的认为是对的。
何不归:网络的开放可以说对诗歌的冲击很大,但有好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为了诗歌的真正繁荣,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苏非舒 :没有注意什么,有的只是要更不注意什么。
第四纪:看了大诗人的回答。基本上是失望的。
苏非舒 :这就对了。我能给你什么希望。如果我的回答让你觉得自己有希望,那就对了。
远观:能谈谈你的《喇嘛庄》吗?我看了一部分觉得很好,你能说说具体的创作环境吗?这种创作手法很是新鲜。苏非舒 :可以,《喇嘛庄》是我在喇嘛庄写的,喇嘛庄是宋庄下面的一个村子,我在那住了两年。那时候我的生活出了点问题。我想去作些调整。
远观:在声援女诗人赵丽华的时候,北京的朗诵会上你脱了衣服,你觉得值得吗?看得出来你已经看清一种本质上的东西,能谈谈吗?苏非舒 :没有值不值得,那是我的一个作品,你可能对整件事情不太了解。本质上的东西就是没有本质,东西哪来本质。
第四纪:这样讨论下去有意思么?好玩,当然一切都是这样。好玩对自己来说,这没什么,也天经地义。写诗歌不管怎么写,自己写着高兴就好,但只要它没进入公众的世界,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他的权力和自由。中国人的诗歌情节是很重的。我们有悠久的诗歌传统。我们有我们东方的诗歌创作理念。写诗歌也得有所继承和发扬。诗歌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有爹有妈。现在的现代诗歌不被理解,诗人被鄙视。到底谁出错了?诗人不该反省么?难道真的是读者出了问题?苏非舒 :你重要还是诗歌重要?只有你放下诗歌了,你就是诗歌。
远观:《物主义》的代表诗人和艺术家有哪些?能具体说说吗?你们是不是已经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了?苏非舒 :这还需要点名啊。所有面向事物去思考的人都应该是物主义者。应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中。
远观:你对体制诗人和作家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有个作家证就是作家吗?或者说被别人承认的诗人。我曾经在中国当代诗歌论坛看到某个青年诗人说,如何我才是个诗人,有人回答,在官刊至少两种刊物上发表了诗歌,还有的说要进入诗歌协会?我觉得你坚定你是,你就是,你觉得呢?苏非舒 :这个身份不重要,是什么来构成你这个身份,这个重要。
远观:未来有什么规划,可以透露下吗?苏非舒 :坚持诗歌的市场化,推动诗歌的改革开放进程。
安琪:苏非舒好!我曾在多种场合(诗人聚会后访谈)列你为70后前五,你的《喇嘛庄》、《农事诗》等都是分量很重的长诗,70后里有这么丰富长诗创作量的并不多。但是我也发现,我的推荐经常让人不以为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你的裸体朗诵,在大家看来,只有诗歌不好的人才需要炒作。客观地说,我对你当年在属于公众场所的“裸”也是很生气,那对你的形象肯定不利,你难道当时就没顾虑到那是个不宜“裸”的公众场所?苏非舒 :嗯,感谢安琪的推重。当然会有考虑,但应该它可能只能是在另一个语境里才会生效,但我也在问,这样的语境可不可以相互转换,为了人的生活,而不是其他分类上的意义。当然,如果是哪个人因为我这样的事情而生气,我愿意说对不起,这绝不是我的本意。特别是朋友。
安琪:你如何看待长诗写作?现在还创作长诗吗?苏非舒 :其实我并不太看重诗是长诗或者说短诗。我基本上都是一气一组一组写的,我觉得那样才解气。
安琪:对中间代,你如何评价?对你置身其中的70后,你又如何评价?苏非舒 :我对这种划分不作任何评价。而对在其中的努力非常认同。
安琪:曾听你说到你在北漂后一段时间又回到重庆,呆了一段时间后你觉得还是北京适应,就又上来了,说说你如何看待北京这个城市?苏非舒 :当然我还是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在这个城市有很多朋友,人以群分嘛。还有它对于我的信息的吸取很有帮助。其实的不重要。
安琪:这两年,黄岩做了很多与诗歌有关的行为艺术,我理解他是想把诗歌推广到圈外,但也应该承认,这些活动的善后工作似乎都有缺陷,引发的往往是负面效果,你作为许多诗歌行为艺术的参与者,如何看待这里面的问题?苏非舒 :其实应该也不尽是负面效果,我觉得可能还是看事物的角度。我们只是企图让诗歌松动一些,松到可以种下别样的种子。
涂草:既然是市场化,那么,您觉得诗歌的受众群,除了诗歌爱好者,在大众群中能有取得大份额市场的可能吗?另外,这样做,在提升诗歌经济价值的同时,是否会发生降低或破损诗歌艺术品位的可能呢?
苏非舒 :不是取得,而是本来就是诗无所不在,在爱好者那里,也在不爱好者那里。让人人发现自己的诗所在,这就是市场化的目的。你认同我上面所说的,那你第二个问题就不存在。
涂草:明白了,呵呵,是我开始把“市场化”理解狭隘了,谢谢您的回答。我想您的努力是唤醒群体中所未自知但先天存在的“诗意意识”,从而使人们提高自我认知方式或境界层次,从整体上自发地上升或过渡到“诗意世界”。 不知这样理解是否贴切?苏非舒 :嗯。我一直认为:诗在诗外,诗是我们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而我们往往太过于看重那写出的文字。
第四纪:今天有什么实质性的讨论么?哈哈,诗人!苏非舒 :有。至少有你在,让讨论更鲜活。感谢。
涂草:其实在这次访谈之前,单从苏非舒的简介上我并没能对他产生什么兴趣,在“裸读”事件上也存在不解甚至是不屑。然而在访问过程回答中,我觉得他是看透了一些东西的,虽然语言很简短,我却觉得是十分不错的见解。1、“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愿望。我的写作就是我跟它们交往、相处的过程。”2、“理念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生生的生活。”3、“学着去看事物,而不是支撑、继承和创新。”4、“只有你放下诗歌了,你就是诗歌。”我觉得他的努力是一种奋力突破,突破语言本身所有的限制,使诗歌超出字面上的文体形式与表达,而行成诗性自身的存在物。小点看,诗歌是人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大点看,诗,是超出人世界的更为广袤的部分——如果仅仅停留在诗歌语言的技巧上讨论,我想才是肤浅的。——态度远比技术重要。而所谓的“市场化”,我觉得它并非是指,要求写作者带着“商业冲动”去创作,一个为了金钱而写诗的人应该也写不出来。何谓“市场”?我觉得就是大众,就是老百姓。比如吃穿住行,那是物质消费,然而文艺创作本就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消费,这是责无旁怠的事。人们每每说起名著或者古典,总会说它们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然而,孰不知,“流芳百世”这个过程本身,本就是一种成功的“市场化”。现代社会的语境接受问题,不只是作者本人的问题,同样是接受者的问题——我也经常思考,现代社会,按理说,文盲肯定比古代少,可为什么现在的纯文艺作品却流传不广,问题在哪儿?除了作品过多的注重晦涩的技巧外,更多的情况应该在大众那里——除了文学爱好者,常人百姓可能关心诗歌发展比他们的自身生存还要多吗?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文学的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写好作品,能够唤醒大众的“文学意识”甚至是“艺术意识”,显得更加重要——这大概同样也是“行为艺术”的作用和心愿吧。
苏非舒:嗯,感谢涂草。也感谢大家。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