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黄岩
展览日期:2007年12月22日—2008年1月5日
开幕时间:2007年12月22日14:00
展览地点: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内)
画廊电话:86-10-64314986
主办单位:诗工厂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30-18:00(周一休息)
诗工厂简介:
诗工厂是由艺术家黄岩和诗人苏非舒于2007年底创立,厂址设在东坝后街艺术区。是一个有关诗产品的开发、生产、展示的工作平台。诗工厂将致力于诗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越界实验,以及诗意在日常生活里的渗透。
厂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坝后街艺术区
邮编:100018
联系:010-84311376
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
苏非舒和他的诗作《喇嘛庄》
路三歌
百度苏非舒吧上面有一个非常短的简介:苏非舒,1973年生于重庆丰都。1989年开始写作。为物主义运动主要发起人。现居北京。
那么,他住在北京什么地方呢?我没有找到更详细的介绍。但是我读了他的长诗《喇嘛庄》,阿A如果把诗中的那个“我”理解成为是苏非舒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他住在喇嘛庄。
一
在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小村庄,也叫喇嘛庄,位于北京东郊通州区的宋庄镇内。宋庄镇下面有47个自然小村庄,其中有12个村庄居住着非本地人的外来艺术家,又其中以为小堡村、大兴庄、辛店和喇嘛庄四个村最为集中。
《喇嘛庄》010行:公路两旁的树全绿了,一边全是杨树,另一边的树很杂,有好几个品种。前面是岔路口,往右边去是辛店,左边才是喇嘛庄。
061行:有一次我到小堡村,回来的时候我是走路,路两边全是树,那个青砖的房子就在路边,对面是一家精神病院,我每次路过总会多看两眼。
诗人提到了辛店村和小堡村,由此我们把诗中的喇嘛庄理解为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翻过来也可以把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理解成为诗中的喇嘛庄。
其实艺术与现实是两回事。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并非等于现实中的空间,但是又不能说艺术与现实没有关系。我们总不能把《红楼梦》理解成为描写美国西部的故事吧?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把诗中的喇嘛庄跟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联系起来,是有理由的,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喇嘛庄》的一个途径。
诗中的“我”好像是一个男人,但是又没有干什么男人特有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为中性人。这个中性人好像没有什么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喜欢抽烟,静坐,静立,静静地观看眼前具体的东西,土地,植物,动物等等。诗中大量出现“我看”,而没有“我想”。那个“我”似乎不会思考抽象的东西,只是对具象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
据说包含喇嘛庄的宋庄一带,有很多号称艺术家的闲人。他们不事生产,不事生意,不事政治,更不从事“思考”。他们成天懒懒散散,四处捕捉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然后用语言写出来,或者用颜料画出来。这些人跟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似乎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仿佛是一个少数民族。《喇嘛庄》中的那个“我”应该是那群闲人中的一员。
二
《喇嘛庄》题头说写给青青和西西的。青青是一个女人,西西是一个男人。请注意下面的人称代词。
017行:青把厨房的门打开又关上,开始是进去,后来是出来。她左手端着盘地三鲜,右手端着盆白菜豆腐汤,是用脚关上厨房门的。
141行:我和西西一起去的后院,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我看到他过一个小水沟,有意地用脚去踩沟里的水,有三次。
青青是一个成熟的女人。
004行:自来水龙头就在院子前面的稍左边,旁边总放着个方木凳。青总是在那洗菜、洗碗。再前面就是那块地。
西西是一个未成年的男人,好像是儿童。
157行:有好多次,我总是坐在院子的台阶上抽烟,有时候西西在院子里玩,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我就那样坐着,抽烟,经常是一气抽上好几支。
158行:在院子靠左边的小木桌上,有好多只苍蝇在飞来飞去,地上、墙上也是,西西拿着苍蝇拍忙着追赶,却没打死一只。
读《喇嘛庄》感觉废话很多,多到无法举例,随便抓住一句,看起来都像废话。而你想知道的东西,那个“我”偏偏不说。例如,青青跟“我”什么关系,西西跟“我”什么关系,青青跟西西什么关系,我们都不知道,好像他们之间没有社会关系。那个“我”不会思考,似乎到了白痴的程度,连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给省略掉了。而他该说的不说,他说的那些废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
《喇嘛庄》是从描述春天的葡萄开始的。
001行:葡萄枝开苞了,就这两天,我看到它们慢慢地张开。我用一根横木条把它们架在原先留在地两头的木桩上,离地近一米。一共五窝。
北方的葡萄,到了冬天要把枝藤窝起来,用土埋上,开春之后挖出来,把枝藤伸展,绑在葡萄架上。
《喇嘛庄》的以描述秋天的葡萄而结束的。
155行:葡萄藤上的叶子快掉光了,还余下不多的一些,挂在两根支起来的横木上,地上满是落叶,许多落在院子的方块水泥地板上。
写到这里之后,那个“我”又罗嗦了几句,似乎加上了一个尾声,直到把“我”的感觉从大自然当中送回到室内。
162行:青从菜市场带了两盆菊花,我把它就放在靠门口的沙发的边上,两盆,放在一个大的长方形花盆里,靠沙发顺着放着。
《喇嘛庄》写了喇嘛庄的三个季节,春天,夏天和秋天。但不能说《喇嘛庄》写的是季节变化。那个“我”,很白痴,似乎对“季节”这个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他只是不耐其烦地描述那些看得着听得见的细节。
例如春季,007行:豆角也开始从地里冒出芽来,种子还没种下几天,开始只有一两窝,不两天,就全从地里冒出了头,一共有四排。
例如夏季,073行:知了一直在叫,我醒着的时候,我睡着的时候,有很多只,那声音,从各个方向过来,我看不见它们。
例如秋季,161行:风很大,把地上的落叶吹得满地乱飞,有些冷,我去后院加了件外套,我看到柿子树上的叶全掉光了,那三个柿子挂在树上,红红的。
那个“我”对自然界的变化很敏感,细微的变化,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有色彩有声音的深刻印象。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什么吗?
《喇嘛庄》与《瓦尔登湖》
该文是《读苏非舒的〈喇嘛庄〉》一文的继续。长诗《喇嘛庄》标题下写完“献给青青和西西”之后,马上引用梭罗《瓦尔登湖》一书中的一句话“简单,简单,简单啊”作为标题的注解。
用另外一个作家的话来注解标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路,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念。假如苏非舒引用《共产党宣言》最后那句名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那么读着可以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那个方向去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看就明白。
而苏非舒引用的是一个叫梭罗的作家,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来装饰自己长诗的标题。那么梭罗是谁?《瓦尔登湖》写的是什么?弄明白了,才能更好理解苏非舒这位裸体诗人的意念。
梭罗是一位美国作家,生于1817年,死于1862年。梭罗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叫做《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其以和平之方式争取人权的思想,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得金等几代思想人物。《瓦尔登湖》一书是梭罗个人的一段生活笔记,记叙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度过的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描写了他对自然的热爱,阐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中国诗人徐迟曾经翻译过《瓦尔登湖》。在译本序言里,徐迟说,“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什么更高原则呢?梭罗认为现代物质文明把世界搞复杂了,他要返朴自然,追求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
《瓦尔登湖》对于大部分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但是对于住在北京东郊喇嘛庄那批另类来说,却是十分熟悉亲近的。喇嘛庄不是湖,但也不是繁华市区,不过是一个普通农家小村而已。那帮子人选在远离都市的喇嘛庄乡下居住,虽然还不是彻底的遥远,远到西藏高原,但是多少还有一点那个摆脱现代物质生活的意思。苏非舒想让梭罗的《瓦尔登湖》来注解他的《喇嘛庄》,或者说,一个21世纪的名叫苏非舒的中国白痴,要用他写的长诗《喇嘛庄》来注解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无法证明苏非舒裸体朗诵跟《瓦尔登湖》是否有关系,同样我也无法证明1989年在山海关自杀身亡的中国诗人海子,在他卧轨之前,把四本书排列在身旁,其中就有《瓦尔登湖》,同样我也无法证明,《瓦尔登湖》中文译者,诗人徐迟,1996年跳楼自杀身亡。但是,这给《瓦尔登湖》一书增加了悬念。这似乎为读《喇嘛庄》增加了一点悬念。
不要辜负了人家一片脱意
有一个32岁的男人名叫苏非舒,据说是一位诗人,在前不久北京的一家书店内举办的诗歌会上朗诵诗歌,因为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把衣服给脱了,脱得赤条条的,一丝不挂,只有双脚踩着一双拖鞋。
他的行为招来网上一片骂声,当然也有理解支持和赞美的声音,但是声音太小,就像大海上的一条小船,被狂风掀起的巨浪给淹没了。我从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等候了几天,看是否有关于该诗人有精神病的诊断报告出来。不过精神病报告没有出来,而诗人被警察抓了进去,拘留了10天才放出来。既然警察把他拘留10天,应该说明他没有精神病。因为中国的法律很人道,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警察只有排除了他不是精神病患者才可以拘留他。
既然不是精神病,他好好的为什么要脱衣服呢?难道赤条条的面对青年男女观众,人家能够听进去他的诗歌朗诵吗?肯定不能。那么他要干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引起公众的注意。为什么要引起公众的注意呢,不是为了让人们看他的裸体,因为我相信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裸体不好看,实际上是为了让公众注意他的诗歌。引起公众的注意这一点,诗人苏非舒是成功了,网上一片骂声,数万条检索结果可以证明。但是有多少人骂完之后注意到了他的诗歌呢?可惜不多。
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怪圈:因为公众不关心诗歌了,所以诗人脱衣服以引起公众关注。然而公众依旧只是喜欢关心脱不脱衣服的事情,而依旧不关心诗歌,所以骂完之后,还是不理睬诗人的文字作品。所以可怜的苏非舒诗人是脱了也白脱。公众不关心诗歌创作,难道是你脱一次衣服就可以扭转的吗?显然不能,所以脱衣服被证明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苏非舒脱了,也就脱了,因为大家不知道脱了会如何。结果还是老样子。那么苏非舒之后,哪个诗人再脱,那可真就是傻子了。所以我也建议诗人们不要再脱了,特别是女诗人,更不要冲动去脱衣服。
我作为一个心太软的看客,看了苏非舒脱衣服的故事,心里十分不落忍,人家都脱了衣服了,难道就不值得关注一下他写的文字吗?我找到了刊登苏非舒作品的网站,读了几篇他的诗歌作品,并把他的最新作品长诗《喇嘛庄》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了一遍。我很有感慨,因为这个脱衣服的诗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大流氓,裸体癖,而是一个严肃的艺术世界探索者。说实话,我也好多年没有怎么认真地读诗歌了。我无法说他的诗是否是现在最好的,但是我可以说他的诗歌是严肃的,是可读的,是有审美价值的。
我浏览了一下一些朋友的跟贴评论,有的说不像诗。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美学问题,也可以说是哲学问题。那就是艺术是孤立僵死的,还是连续发展的。我的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整个人类艺术是一个连续剧,拿诗歌来说,诗经楚辞是第一场,汉乐府是第二场,魏晋南北朝诗歌是第三场,唐诗是第四场,宋词是第五场,就这么一场一场往下演。如果把当代诗歌创作放在艺术历史这个连续剧里,哪个观众还会问为什么后面一场跟前面一场不一样呢?谁不渴望场场有悬念,场场有新意呢?苏非舒这个脱衣诗人,正是一个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在进行着新探索的艺术家。我建议有朋友们无论是赞成脱的,还是反对脱的,如果有空闲,可以读读苏非舒的诗,不要辜负了人家一片脱意。[2006-11-14]
百度苏非舒吧上面有一个非常短的简介:苏非舒,1973年生于重庆丰都。1989年开始写作。为物主义运动主要发起人。现居北京。
那么,他住在北京什么地方呢?我没有找到更详细的介绍。但是我读了他的长诗《喇嘛庄》,阿A如果把诗中的那个“我”理解成为是苏非舒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他住在喇嘛庄。
一
在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小村庄,也叫喇嘛庄,位于北京东郊通州区的宋庄镇内。宋庄镇下面有47个自然小村庄,其中有12个村庄居住着非本地人的外来艺术家,又其中以为小堡村、大兴庄、辛店和喇嘛庄四个村最为集中。
《喇嘛庄》010行:公路两旁的树全绿了,一边全是杨树,另一边的树很杂,有好几个品种。前面是岔路口,往右边去是辛店,左边才是喇嘛庄。
061行:有一次我到小堡村,回来的时候我是走路,路两边全是树,那个青砖的房子就在路边,对面是一家精神病院,我每次路过总会多看两眼。
诗人提到了辛店村和小堡村,由此我们把诗中的喇嘛庄理解为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翻过来也可以把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理解成为诗中的喇嘛庄。
其实艺术与现实是两回事。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并非等于现实中的空间,但是又不能说艺术与现实没有关系。我们总不能把《红楼梦》理解成为描写美国西部的故事吧?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把诗中的喇嘛庄跟北京东郊的那个喇嘛庄联系起来,是有理由的,也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喇嘛庄》的一个途径。
诗中的“我”好像是一个男人,但是又没有干什么男人特有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为中性人。这个中性人好像没有什么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喜欢抽烟,静坐,静立,静静地观看眼前具体的东西,土地,植物,动物等等。诗中大量出现“我看”,而没有“我想”。那个“我”似乎不会思考抽象的东西,只是对具象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
据说包含喇嘛庄的宋庄一带,有很多号称艺术家的闲人。他们不事生产,不事生意,不事政治,更不从事“思考”。他们成天懒懒散散,四处捕捉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然后用语言写出来,或者用颜料画出来。这些人跟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似乎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仿佛是一个少数民族。《喇嘛庄》中的那个“我”应该是那群闲人中的一员。
二
《喇嘛庄》题头说写给青青和西西的。青青是一个女人,西西是一个男人。请注意下面的人称代词。
017行:青把厨房的门打开又关上,开始是进去,后来是出来。她左手端着盘地三鲜,右手端着盆白菜豆腐汤,是用脚关上厨房门的。
141行:我和西西一起去的后院,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我看到他过一个小水沟,有意地用脚去踩沟里的水,有三次。
青青是一个成熟的女人。
004行:自来水龙头就在院子前面的稍左边,旁边总放着个方木凳。青总是在那洗菜、洗碗。再前面就是那块地。
西西是一个未成年的男人,好像是儿童。
157行:有好多次,我总是坐在院子的台阶上抽烟,有时候西西在院子里玩,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我就那样坐着,抽烟,经常是一气抽上好几支。
158行:在院子靠左边的小木桌上,有好多只苍蝇在飞来飞去,地上、墙上也是,西西拿着苍蝇拍忙着追赶,却没打死一只。
读《喇嘛庄》感觉废话很多,多到无法举例,随便抓住一句,看起来都像废话。而你想知道的东西,那个“我”偏偏不说。例如,青青跟“我”什么关系,西西跟“我”什么关系,青青跟西西什么关系,我们都不知道,好像他们之间没有社会关系。那个“我”不会思考,似乎到了白痴的程度,连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给省略掉了。而他该说的不说,他说的那些废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
《喇嘛庄》是从描述春天的葡萄开始的。
001行:葡萄枝开苞了,就这两天,我看到它们慢慢地张开。我用一根横木条把它们架在原先留在地两头的木桩上,离地近一米。一共五窝。
北方的葡萄,到了冬天要把枝藤窝起来,用土埋上,开春之后挖出来,把枝藤伸展,绑在葡萄架上。
《喇嘛庄》的以描述秋天的葡萄而结束的。
155行:葡萄藤上的叶子快掉光了,还余下不多的一些,挂在两根支起来的横木上,地上满是落叶,许多落在院子的方块水泥地板上。
写到这里之后,那个“我”又罗嗦了几句,似乎加上了一个尾声,直到把“我”的感觉从大自然当中送回到室内。
162行:青从菜市场带了两盆菊花,我把它就放在靠门口的沙发的边上,两盆,放在一个大的长方形花盆里,靠沙发顺着放着。
《喇嘛庄》写了喇嘛庄的三个季节,春天,夏天和秋天。但不能说《喇嘛庄》写的是季节变化。那个“我”,很白痴,似乎对“季节”这个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他只是不耐其烦地描述那些看得着听得见的细节。
例如春季,007行:豆角也开始从地里冒出芽来,种子还没种下几天,开始只有一两窝,不两天,就全从地里冒出了头,一共有四排。
例如夏季,073行:知了一直在叫,我醒着的时候,我睡着的时候,有很多只,那声音,从各个方向过来,我看不见它们。
例如秋季,161行:风很大,把地上的落叶吹得满地乱飞,有些冷,我去后院加了件外套,我看到柿子树上的叶全掉光了,那三个柿子挂在树上,红红的。
那个“我”对自然界的变化很敏感,细微的变化,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有色彩有声音的深刻印象。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什么吗?
《喇嘛庄》与《瓦尔登湖》
该文是《读苏非舒的〈喇嘛庄〉》一文的继续。长诗《喇嘛庄》标题下写完“献给青青和西西”之后,马上引用梭罗《瓦尔登湖》一书中的一句话“简单,简单,简单啊”作为标题的注解。
用另外一个作家的话来注解标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路,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念。假如苏非舒引用《共产党宣言》最后那句名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那么读着可以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那个方向去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看就明白。
而苏非舒引用的是一个叫梭罗的作家,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来装饰自己长诗的标题。那么梭罗是谁?《瓦尔登湖》写的是什么?弄明白了,才能更好理解苏非舒这位裸体诗人的意念。
梭罗是一位美国作家,生于1817年,死于1862年。梭罗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叫做《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其以和平之方式争取人权的思想,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得金等几代思想人物。《瓦尔登湖》一书是梭罗个人的一段生活笔记,记叙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度过的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描写了他对自然的热爱,阐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中国诗人徐迟曾经翻译过《瓦尔登湖》。在译本序言里,徐迟说,“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什么更高原则呢?梭罗认为现代物质文明把世界搞复杂了,他要返朴自然,追求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
《瓦尔登湖》对于大部分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但是对于住在北京东郊喇嘛庄那批另类来说,却是十分熟悉亲近的。喇嘛庄不是湖,但也不是繁华市区,不过是一个普通农家小村而已。那帮子人选在远离都市的喇嘛庄乡下居住,虽然还不是彻底的遥远,远到西藏高原,但是多少还有一点那个摆脱现代物质生活的意思。苏非舒想让梭罗的《瓦尔登湖》来注解他的《喇嘛庄》,或者说,一个21世纪的名叫苏非舒的中国白痴,要用他写的长诗《喇嘛庄》来注解梭罗的《瓦尔登湖》。
我无法证明苏非舒裸体朗诵跟《瓦尔登湖》是否有关系,同样我也无法证明1989年在山海关自杀身亡的中国诗人海子,在他卧轨之前,把四本书排列在身旁,其中就有《瓦尔登湖》,同样我也无法证明,《瓦尔登湖》中文译者,诗人徐迟,1996年跳楼自杀身亡。但是,这给《瓦尔登湖》一书增加了悬念。这似乎为读《喇嘛庄》增加了一点悬念。
不要辜负了人家一片脱意
有一个32岁的男人名叫苏非舒,据说是一位诗人,在前不久北京的一家书店内举办的诗歌会上朗诵诗歌,因为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就把衣服给脱了,脱得赤条条的,一丝不挂,只有双脚踩着一双拖鞋。
他的行为招来网上一片骂声,当然也有理解支持和赞美的声音,但是声音太小,就像大海上的一条小船,被狂风掀起的巨浪给淹没了。我从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等候了几天,看是否有关于该诗人有精神病的诊断报告出来。不过精神病报告没有出来,而诗人被警察抓了进去,拘留了10天才放出来。既然警察把他拘留10天,应该说明他没有精神病。因为中国的法律很人道,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警察只有排除了他不是精神病患者才可以拘留他。
既然不是精神病,他好好的为什么要脱衣服呢?难道赤条条的面对青年男女观众,人家能够听进去他的诗歌朗诵吗?肯定不能。那么他要干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引起公众的注意。为什么要引起公众的注意呢,不是为了让人们看他的裸体,因为我相信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裸体不好看,实际上是为了让公众注意他的诗歌。引起公众的注意这一点,诗人苏非舒是成功了,网上一片骂声,数万条检索结果可以证明。但是有多少人骂完之后注意到了他的诗歌呢?可惜不多。
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怪圈:因为公众不关心诗歌了,所以诗人脱衣服以引起公众关注。然而公众依旧只是喜欢关心脱不脱衣服的事情,而依旧不关心诗歌,所以骂完之后,还是不理睬诗人的文字作品。所以可怜的苏非舒诗人是脱了也白脱。公众不关心诗歌创作,难道是你脱一次衣服就可以扭转的吗?显然不能,所以脱衣服被证明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苏非舒脱了,也就脱了,因为大家不知道脱了会如何。结果还是老样子。那么苏非舒之后,哪个诗人再脱,那可真就是傻子了。所以我也建议诗人们不要再脱了,特别是女诗人,更不要冲动去脱衣服。
我作为一个心太软的看客,看了苏非舒脱衣服的故事,心里十分不落忍,人家都脱了衣服了,难道就不值得关注一下他写的文字吗?我找到了刊登苏非舒作品的网站,读了几篇他的诗歌作品,并把他的最新作品长诗《喇嘛庄》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了一遍。我很有感慨,因为这个脱衣服的诗人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大流氓,裸体癖,而是一个严肃的艺术世界探索者。说实话,我也好多年没有怎么认真地读诗歌了。我无法说他的诗是否是现在最好的,但是我可以说他的诗歌是严肃的,是可读的,是有审美价值的。
我浏览了一下一些朋友的跟贴评论,有的说不像诗。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美学问题,也可以说是哲学问题。那就是艺术是孤立僵死的,还是连续发展的。我的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整个人类艺术是一个连续剧,拿诗歌来说,诗经楚辞是第一场,汉乐府是第二场,魏晋南北朝诗歌是第三场,唐诗是第四场,宋词是第五场,就这么一场一场往下演。如果把当代诗歌创作放在艺术历史这个连续剧里,哪个观众还会问为什么后面一场跟前面一场不一样呢?谁不渴望场场有悬念,场场有新意呢?苏非舒这个脱衣诗人,正是一个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在进行着新探索的艺术家。我建议有朋友们无论是赞成脱的,还是反对脱的,如果有空闲,可以读读苏非舒的诗,不要辜负了人家一片脱意。[2006-11-14]
苏非舒访谈录
提问:乌蒙
1、2003年的某个冬日清晨,我看见你蓄着一头披肩长发,挎一帆布书包,一脸睡意未消的样子,从泽婴的客房里走出来。我当时想:哦,这就是《农事诗》的作者。我知道,《农事诗》是你题献给父亲的一首长诗,请问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看见父亲的情景?父亲临终的时候,你的反应如何?你对死亡这回事有无产生懵懂的意识?
答:当然记得,怎么会不记得了呢。现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我爸爸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样子。我那时候大约七岁多,不到八岁。
不知道我懂事晚还是怎么回事,当时竟然一点也不伤心、难过,不知道一个跟我最亲的人就这样走了,再也见不着了。我还记得我大姐、二姐,我妈都哭得死去活来地,我觉得非常奇怪。
这个事情后来对我触动很大。我在想,我那时是怎么回事了呢,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了。
2、说一说《农事诗》的创作意图。我觉得《农事诗》被你这么一写,等于毁了“农事”这一题材。别的诗人以后写“农事”,不得不承受你的这首《农事诗》的压力。
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因为我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农事还是有些了解,所以一直就想写写这事,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想好要怎么写。后来就想把整个农业的事按它的整个过程写一下,应该也很有意思,于是就那样写了,当时也没管它出来的东西到底是诗还是什么别的玩意。也是想纪念一下我父亲。
3、你出生于重庆丰都,在中国地图上,丰都只是西南角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地方虽不起眼,却是中国鬼文化的发祥地。而迄今为止,你始终像一个忠实的土地测量员,围绕着丰都作文章,你是否准备这样写一辈子?你不怕有写枯竭的一天吗?你为什么对丰都如此情有独衷?
答:如果可以的话,我当然愿意那样写一辈子。现在我总是会在写过一些别的东西之后,不自觉地又回来头来写写那个地方,就只是很安静地写写我所看到的一些。
这个用担心吗?应该是不用的,我觉得一根草就够我去写上一年的,就看怎么去写了。
到不是,只是我出生在那个地方,这个很重要。可能不是丰都,或者是一个别的什么地方,我想也应该一样。
4、你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在70后一代诗人中,你堪称自我教育出来的典范。请问你当年辍学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你现在对辍学一事有遗憾吗?
答:初中是毕业了的。我觉得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吧,当时思想开始有些野了,除上学外,就是疯了一样看书,看一切能找的书。觉得在外面也能学到东西,上不上都一样。另外家里也没钱,所以就不上了。
没有,一直都没有。反到是很庆幸。
5、诗人黑子盛赞你的《西南方的地窖》,称之为“自于坚《零档案》之后的最杰出文本”,请问《西南方地窖》写于哪一年?你是否认为它是你最得意的长诗?你写《西南方的地窖》的当年,诗界气候如何?
答:他说是的《西南方的地窖》吗?没听他说过呀。1996年到1997年间写的。
其实一直也没有那样觉得,到是一些朋友比较喜欢他。诗人阿尔也曾说过,因为《西南方的地窖》,他觉得我就应该是70后诗人里写得最好的,和和。我自己现在比较喜欢《喇嘛庄》些。当然还有还没有写出来的吧。
我那时其实跟所谓的诗界应该还是离得比较远的,属于那种闷头写的那种。
6、你辍学后,是不是就离开了丰都?第一次离开丰都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说一说你随后的漂泊生活吧。
答:还没有。我是生在农村,后来跟一个朋友到县城帮他做小生意,有时候又回家呆呆。这样过了一阵,其间也经常去重庆,因为我二姐在重庆。
记得,船。我们那时去别的地方主要是坐船。离开丰都到的第一个地方应该就是重庆吧。我们到重庆一般是下午上船,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到重庆,12个小时左右。我那时候还是很喜欢坐船的,因为可以一路上看河两边的风景,并且船也舒服,可以在上面到处走走,不像火车,活动的空间太小。
有好几年一直都是在丰都跟重庆之间晃悠,一直到1994年到了北京。
7、请问你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是在什么年龄?第一次性经历带给你怎样的记忆?你从中领会到了一些什么?
答:这几个问题暂不回答。
8、你的文学启蒙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阅读,抑或是来自身边的师长、朋友?你今天的写作与你当初的文学启蒙是否相称?
答:都有吧。当时我大姐比较喜欢读书,我也就老爱拿她的书看,后来就一直很喜欢看书。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能找到的书,就拼命地看。这里还得提到一个人,就是孙江月,他是丰都的一个诗人。我一直把他当成是我的诗师,他是在丰都县城里,我当时是在县城的新华书店看到他的诗集。后来就跟他联系上了。最早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些诗事的了解,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他对于我的诗歌写作给了很多的鼓励。
这个没想过,应该是有一些联系吧,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
9、你是哪一年来北京的?是什么样的念头促使你决定留在北京?请说一说你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
答:1994年上半年。当时是过来参加一个诗会。
其实是来之前就想好了,到北京就不走。当时想的就是在北京应该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解,只是因为我需要,这里信息量很大,所以就留了下来。
10、你对爱情怎么看?说一说你的爱情经历。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11、中国把知名度较高的人称为“人物”,人和物组合起来指的还是人,而骂一个人不像话,则斥之为“不是东西”,你如何看待这一语词现象?
答:没有看法。也不想去想。
12、2004年4月27日,你在望京猜火车酒吧举旗称派,成立物主义艺术社团。据我所知,物主义囊括了诗歌、绘画、装置、摄影、行为、DV、小说、话剧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请你说一说何为物主义艺术。
答:我现在是越来越不知道,和和。
13、我看见有人评论你的诗,说你的诗完全没有动情的余地,你认可这种评论吗?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调整人情与物理的冲突?
答:不认可,我不动情怎么写诗呢。
没想过。
14、你有阅读哲学书籍的习惯吗?你喜欢的哲学家有谁?他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
答:有。我是什么书都看,不过近些年看书是越来越少了。
中国的老庄、孔子、墨子、公孙龙子什么的,就是春秋战国那些个子。国外的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
应该是哪些方面都有吧。
15、请说说你立志写作的初衷。写了那么多年,你的初衷是否有所变化?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一直写到今天?
答:最初就是好些个事儿不明白,想弄明白它们。
有,现有就是不太去想明不明白这事儿了。
也没有支撑不支撑。成习惯了,就像吃饭。
16、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吃茶、侃大山?
答:还是现在吧。过去的和未来的我都不知道。
和舒服的朋友。
17、2004年冬季,你从望京搬到了喇嘛庄,这时物主义艺术社团才成立半年多,你是不是有效仿政治巨人毛泽东的意思,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你在喇嘛庄居住了两年,并写了一部长诗《喇嘛庄》。将来喇嘛庄如果被世人记住,肯定是因为一名叫苏非舒的诗人。请你说一说你在喇嘛庄的生活趣闻。
答:这个开玩笑了。我去喇嘛庄是因为那时我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需要调整一下。
和和,去看《喇嘛庄》吧,好些事应该都写在里面了。
18、你的诗单篇很少,几乎都是组诗和长诗,请问你如此安排是出于何种考虑?有人认为长诗是西方的传统,汉语不适合用来写长诗,你认为呢?
答:没有想过,我一写就写成这样了。
不认为。
19、歌德说:伟大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尼采说: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女性的看法。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20、我在几次诗歌朗诵会上,看见你登上台后,悄无声息地默读一阵子你的诗,然后就下来了。请问你为什么拒绝朗诵,而选择默读的方式面对听众?你企图暗示或提醒什么?
答:可能是大家都用一种方式读得太多了吧,我看是否能换一种方式去读。
没有。
21、庄子写过一篇文章叫《齐物论》,里面有句话叫“物物而不物于物”,你对庄子的这句话作何理解?你喜欢庄子吗?你创立物主义是否受了庄子《齐物论》的启发?
答:没有理解。
喜欢他认识事物的方式。
没有。我们可能都应该是起于对事物的认识的这个起点吧。
22、2006年9月30日,你参加了废话诗人杨黎发起的“保卫诗歌——声援赵丽华朗诵会”。轮到你上台朗诵的时候,人们看见你臃肿得像一头大熊猫,从角落里走了出来。你简单地介绍过自己之后,便坐在预备好的椅子上,由女友花子协助,一件一件地将衣服脱掉,径直脱到一丝不挂。为这次朗诵会提供场地的第三极书局见状,赶紧关灯,并驱逐诗人们离开。你的这一行为,被不理解你的人们看作“脱衣秀”,你能解释一下你的这一行为吗?
答:这个说得太多了。这里就不说了。
23、“裸诵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你当时有无不良预感?因为事后不久,你便被海淀公安局传讯,处以10天拘留。你事前考虑过这些吗?为什么当批评你的言论如潮水一般涌来时,你依然不为自己辩护?
答:想起一个事来,算着回答吧。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4、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起人,被称为印度之父,你如何理解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你在处世方面是否受甘地的影响?
答:很好。
应该也有。
25、你在网上建了一个虚拟的学院——物学院,没有校址、没有老师、没有学位,请问现在有多少成员了?你建这样一个虚拟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有没有比较长远的计划?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26、“如何有效地与物交往”几乎成了你的口头禅,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强调与物交往的有效性? 是不是“如何有效地与人交往”已经不在你忧虑的范围?
答:我的与物交往也包括有与人交往啊。
27、犹太作家辛格说:不再看什么书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你对他的这一说法如何理解?
答:这是他说的。我觉得想看就看嘛,哪有那么多说法。
28、在你的词汇表里,没有“天才”、“大师”,甚至连“诗歌”、“诗人”等词汇,你也保持警惕,你不觉得你的这种态度很虚无吗?
答:没有吧。我到觉得我只是想让我自己落到地上一些。
29、 你曾经热爱摇滚,并有《叫唤》名世。在你的众多诗篇中,《叫唤》的声音异常喧嚣、明朗,但你似乎很不愿提及《叫唤》,颇有些“悔少作”。请问你不愿提及《叫唤》,与后来你的写作降低了音量有关吗?你是否认为“轻言细语”式的写作更符合你的秉性?
答:嗯,应该是吧,那个东西就像是提大便。
写我看到的。
30、你喜欢杜尚吗?你对杜尚的艺术与生活怎么理解?
答:喜欢。没有理解。
31、不少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有一些个人癖好,海明威喜欢站着写,卡波特构思时必须躺下来。穆尔写诗时常常赤膊上阵。请问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习惯或讲究?
答:我喜欢在深夜写东西,这算不算?
32、如果我现在给你一台地球仪,让你任意选择地方居住,你可能选择什么地方?为什么?
答:没有如果,我觉得住在哪都还可以。关键是要住在现在。
33、写完长诗《怕》以后,你又接着写《烦》,一名物主义诗人以“怕”、“烦”等情绪词为诗命名,真有意思。请问《烦》是《怕》的姊妹篇吗?它们在写法上有些什么不同?你能否大略介绍一下你的这两部长诗?
答:和和,要是我写的东西它们要都是兄弟姐妹的话,那它们就应该是姊妹篇。
应该有很大的不同的。
还是等我写完了再说吧,我一般没写完的东西基本不先说它。
34、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个世界?你现在的日常状态怎么样?
答:不明白你所说的熟练和掌握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无从说起。
还好。
35、最后,让我们来做一道游戏:请你说说你喜欢的三种动物。注意你得按照你的喜欢程度说出它们的次序。
答:一根草,一头猪,一个人。
1、2003年的某个冬日清晨,我看见你蓄着一头披肩长发,挎一帆布书包,一脸睡意未消的样子,从泽婴的客房里走出来。我当时想:哦,这就是《农事诗》的作者。我知道,《农事诗》是你题献给父亲的一首长诗,请问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看见父亲的情景?父亲临终的时候,你的反应如何?你对死亡这回事有无产生懵懂的意识?
答:当然记得,怎么会不记得了呢。现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我爸爸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样子。我那时候大约七岁多,不到八岁。
不知道我懂事晚还是怎么回事,当时竟然一点也不伤心、难过,不知道一个跟我最亲的人就这样走了,再也见不着了。我还记得我大姐、二姐,我妈都哭得死去活来地,我觉得非常奇怪。
这个事情后来对我触动很大。我在想,我那时是怎么回事了呢,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了。
2、说一说《农事诗》的创作意图。我觉得《农事诗》被你这么一写,等于毁了“农事”这一题材。别的诗人以后写“农事”,不得不承受你的这首《农事诗》的压力。
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因为我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农事还是有些了解,所以一直就想写写这事,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想好要怎么写。后来就想把整个农业的事按它的整个过程写一下,应该也很有意思,于是就那样写了,当时也没管它出来的东西到底是诗还是什么别的玩意。也是想纪念一下我父亲。
3、你出生于重庆丰都,在中国地图上,丰都只是西南角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地方虽不起眼,却是中国鬼文化的发祥地。而迄今为止,你始终像一个忠实的土地测量员,围绕着丰都作文章,你是否准备这样写一辈子?你不怕有写枯竭的一天吗?你为什么对丰都如此情有独衷?
答:如果可以的话,我当然愿意那样写一辈子。现在我总是会在写过一些别的东西之后,不自觉地又回来头来写写那个地方,就只是很安静地写写我所看到的一些。
这个用担心吗?应该是不用的,我觉得一根草就够我去写上一年的,就看怎么去写了。
到不是,只是我出生在那个地方,这个很重要。可能不是丰都,或者是一个别的什么地方,我想也应该一样。
4、你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在70后一代诗人中,你堪称自我教育出来的典范。请问你当年辍学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你现在对辍学一事有遗憾吗?
答:初中是毕业了的。我觉得两方面的因素都有吧,当时思想开始有些野了,除上学外,就是疯了一样看书,看一切能找的书。觉得在外面也能学到东西,上不上都一样。另外家里也没钱,所以就不上了。
没有,一直都没有。反到是很庆幸。
5、诗人黑子盛赞你的《西南方的地窖》,称之为“自于坚《零档案》之后的最杰出文本”,请问《西南方地窖》写于哪一年?你是否认为它是你最得意的长诗?你写《西南方的地窖》的当年,诗界气候如何?
答:他说是的《西南方的地窖》吗?没听他说过呀。1996年到1997年间写的。
其实一直也没有那样觉得,到是一些朋友比较喜欢他。诗人阿尔也曾说过,因为《西南方的地窖》,他觉得我就应该是70后诗人里写得最好的,和和。我自己现在比较喜欢《喇嘛庄》些。当然还有还没有写出来的吧。
我那时其实跟所谓的诗界应该还是离得比较远的,属于那种闷头写的那种。
6、你辍学后,是不是就离开了丰都?第一次离开丰都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说一说你随后的漂泊生活吧。
答:还没有。我是生在农村,后来跟一个朋友到县城帮他做小生意,有时候又回家呆呆。这样过了一阵,其间也经常去重庆,因为我二姐在重庆。
记得,船。我们那时去别的地方主要是坐船。离开丰都到的第一个地方应该就是重庆吧。我们到重庆一般是下午上船,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到重庆,12个小时左右。我那时候还是很喜欢坐船的,因为可以一路上看河两边的风景,并且船也舒服,可以在上面到处走走,不像火车,活动的空间太小。
有好几年一直都是在丰都跟重庆之间晃悠,一直到1994年到了北京。
7、请问你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是在什么年龄?第一次性经历带给你怎样的记忆?你从中领会到了一些什么?
答:这几个问题暂不回答。
8、你的文学启蒙是来自家庭,还是来自阅读,抑或是来自身边的师长、朋友?你今天的写作与你当初的文学启蒙是否相称?
答:都有吧。当时我大姐比较喜欢读书,我也就老爱拿她的书看,后来就一直很喜欢看书。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是能找到的书,就拼命地看。这里还得提到一个人,就是孙江月,他是丰都的一个诗人。我一直把他当成是我的诗师,他是在丰都县城里,我当时是在县城的新华书店看到他的诗集。后来就跟他联系上了。最早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些诗事的了解,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他对于我的诗歌写作给了很多的鼓励。
这个没想过,应该是有一些联系吧,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
9、你是哪一年来北京的?是什么样的念头促使你决定留在北京?请说一说你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
答:1994年上半年。当时是过来参加一个诗会。
其实是来之前就想好了,到北京就不走。当时想的就是在北京应该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解,只是因为我需要,这里信息量很大,所以就留了下来。
10、你对爱情怎么看?说一说你的爱情经历。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11、中国把知名度较高的人称为“人物”,人和物组合起来指的还是人,而骂一个人不像话,则斥之为“不是东西”,你如何看待这一语词现象?
答:没有看法。也不想去想。
12、2004年4月27日,你在望京猜火车酒吧举旗称派,成立物主义艺术社团。据我所知,物主义囊括了诗歌、绘画、装置、摄影、行为、DV、小说、话剧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请你说一说何为物主义艺术。
答:我现在是越来越不知道,和和。
13、我看见有人评论你的诗,说你的诗完全没有动情的余地,你认可这种评论吗?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调整人情与物理的冲突?
答:不认可,我不动情怎么写诗呢。
没想过。
14、你有阅读哲学书籍的习惯吗?你喜欢的哲学家有谁?他们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你?
答:有。我是什么书都看,不过近些年看书是越来越少了。
中国的老庄、孔子、墨子、公孙龙子什么的,就是春秋战国那些个子。国外的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
应该是哪些方面都有吧。
15、请说说你立志写作的初衷。写了那么多年,你的初衷是否有所变化?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一直写到今天?
答:最初就是好些个事儿不明白,想弄明白它们。
有,现有就是不太去想明不明白这事儿了。
也没有支撑不支撑。成习惯了,就像吃饭。
16、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喝酒、吃茶、侃大山?
答:还是现在吧。过去的和未来的我都不知道。
和舒服的朋友。
17、2004年冬季,你从望京搬到了喇嘛庄,这时物主义艺术社团才成立半年多,你是不是有效仿政治巨人毛泽东的意思,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你在喇嘛庄居住了两年,并写了一部长诗《喇嘛庄》。将来喇嘛庄如果被世人记住,肯定是因为一名叫苏非舒的诗人。请你说一说你在喇嘛庄的生活趣闻。
答:这个开玩笑了。我去喇嘛庄是因为那时我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需要调整一下。
和和,去看《喇嘛庄》吧,好些事应该都写在里面了。
18、你的诗单篇很少,几乎都是组诗和长诗,请问你如此安排是出于何种考虑?有人认为长诗是西方的传统,汉语不适合用来写长诗,你认为呢?
答:没有想过,我一写就写成这样了。
不认为。
19、歌德说:伟大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尼采说:你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女性的看法。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20、我在几次诗歌朗诵会上,看见你登上台后,悄无声息地默读一阵子你的诗,然后就下来了。请问你为什么拒绝朗诵,而选择默读的方式面对听众?你企图暗示或提醒什么?
答:可能是大家都用一种方式读得太多了吧,我看是否能换一种方式去读。
没有。
21、庄子写过一篇文章叫《齐物论》,里面有句话叫“物物而不物于物”,你对庄子的这句话作何理解?你喜欢庄子吗?你创立物主义是否受了庄子《齐物论》的启发?
答:没有理解。
喜欢他认识事物的方式。
没有。我们可能都应该是起于对事物的认识的这个起点吧。
22、2006年9月30日,你参加了废话诗人杨黎发起的“保卫诗歌——声援赵丽华朗诵会”。轮到你上台朗诵的时候,人们看见你臃肿得像一头大熊猫,从角落里走了出来。你简单地介绍过自己之后,便坐在预备好的椅子上,由女友花子协助,一件一件地将衣服脱掉,径直脱到一丝不挂。为这次朗诵会提供场地的第三极书局见状,赶紧关灯,并驱逐诗人们离开。你的这一行为,被不理解你的人们看作“脱衣秀”,你能解释一下你的这一行为吗?
答:这个说得太多了。这里就不说了。
23、“裸诵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你当时有无不良预感?因为事后不久,你便被海淀公安局传讯,处以10天拘留。你事前考虑过这些吗?为什么当批评你的言论如潮水一般涌来时,你依然不为自己辩护?
答:想起一个事来,算着回答吧。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4、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起人,被称为印度之父,你如何理解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你在处世方面是否受甘地的影响?
答:很好。
应该也有。
25、你在网上建了一个虚拟的学院——物学院,没有校址、没有老师、没有学位,请问现在有多少成员了?你建这样一个虚拟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有没有比较长远的计划?
答:这个问题也先暂不回答。
26、“如何有效地与物交往”几乎成了你的口头禅,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强调与物交往的有效性? 是不是“如何有效地与人交往”已经不在你忧虑的范围?
答:我的与物交往也包括有与人交往啊。
27、犹太作家辛格说:不再看什么书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你对他的这一说法如何理解?
答:这是他说的。我觉得想看就看嘛,哪有那么多说法。
28、在你的词汇表里,没有“天才”、“大师”,甚至连“诗歌”、“诗人”等词汇,你也保持警惕,你不觉得你的这种态度很虚无吗?
答:没有吧。我到觉得我只是想让我自己落到地上一些。
29、 你曾经热爱摇滚,并有《叫唤》名世。在你的众多诗篇中,《叫唤》的声音异常喧嚣、明朗,但你似乎很不愿提及《叫唤》,颇有些“悔少作”。请问你不愿提及《叫唤》,与后来你的写作降低了音量有关吗?你是否认为“轻言细语”式的写作更符合你的秉性?
答:嗯,应该是吧,那个东西就像是提大便。
写我看到的。
30、你喜欢杜尚吗?你对杜尚的艺术与生活怎么理解?
答:喜欢。没有理解。
31、不少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有一些个人癖好,海明威喜欢站着写,卡波特构思时必须躺下来。穆尔写诗时常常赤膊上阵。请问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习惯或讲究?
答:我喜欢在深夜写东西,这算不算?
32、如果我现在给你一台地球仪,让你任意选择地方居住,你可能选择什么地方?为什么?
答:没有如果,我觉得住在哪都还可以。关键是要住在现在。
33、写完长诗《怕》以后,你又接着写《烦》,一名物主义诗人以“怕”、“烦”等情绪词为诗命名,真有意思。请问《烦》是《怕》的姊妹篇吗?它们在写法上有些什么不同?你能否大略介绍一下你的这两部长诗?
答:和和,要是我写的东西它们要都是兄弟姐妹的话,那它们就应该是姊妹篇。
应该有很大的不同的。
还是等我写完了再说吧,我一般没写完的东西基本不先说它。
34、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个世界?你现在的日常状态怎么样?
答:不明白你所说的熟练和掌握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无从说起。
还好。
35、最后,让我们来做一道游戏:请你说说你喜欢的三种动物。注意你得按照你的喜欢程度说出它们的次序。
答:一根草,一头猪,一个人。
订阅:
博文 (Atom)